她曾是从军二十载的部队护士,随军上山下海演习作战,奋战在救死扶伤一线。她现是警龄十三年的管教民警,坚守在高墙内默默奉献,为在押人员带去温暖。
她就是绍兴市上虞区看守所女子监区管教民警卢苇 。1989年3月入伍,2009年11月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转业,曾因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联勤部记三等功。
出生军人家庭,从小立志从军
卢苇从小立志从军、报效祖国,这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她出生于军人家庭,父母是军人,参加过抗日战争,她的三个哥哥也是军人。她的丈夫也是一名军人。
高中毕业后,卢苇应征入伍,当兵一年后考上了军校的护理专业。在经过两年刻苦的专业学习后,卢苇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五医院参加工作,这一干就是17年,经过专业能力的磨练和体能意志的磨砺,她从一名护士成长为五官科的护士长。
部队的生活是艰苦的。她告诉记者,当时每年至少有1至3个月的时间她要参加野战部队的实战演练,为部队做好医疗保障。“我们会模拟真实的战争场景,把伤者抬上担架、克服种种困难将其转移至安全区域,为他包扎伤口、输液。相当于是一个流动的医疗岗位。”
为了确保体能可以跟上战士,卢苇每天上午都要出操,每年都要参加3公里跑步考核和队列比武。卢苇吃得了苦,也有很强得竞争意识,凡事都想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
当时,卢苇参加静脉输液比武,拿了第一名。“在船上这样一个晃动的环境下,我要用最快的速度,准确、稳定的为病人建立起静脉通道,做到一针见血,这样才能尽快给病人用药,使其得到好的医治。”卢苇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比武的内容。
坚守在高墙内,点亮他人心灯
2009年,卢苇转业到上虞区看守所后,她迅速调整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新岗位中。为了做好管教工作,她虚心向领导请教、向同事学习,至今仍以“新人”的心态时时审视着自己的工作。
干一行爱一行,这是卢苇最本真的想法。和以前照看身体有伤的病人相比,在押人员的伤更多的是在心里。为此,她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于2012年参加了全国心理咨询师考试,拿到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在日常工作中,她关心在押人员的冷暖温饱,倾听她们的酸甜苦辣,并实践摸索出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宽严相济,对症下药。
在押人员郑某因牵涉一起敲诈勒索案而被抓送进了看守所。她年纪很轻,因为自幼缺失家庭管束,十几岁就步入社会。“初见她时,郑某眼眶通红,手足无措,是一个初入歧途的少女。”每当看到年纪轻轻的少年犯错关进来,卢苇的心里不是滋味,总会对其多加留意。
得知郑某患有严重哮喘,卢苇积极为其联系医生,购置常备药物,并尽可能在生活上为其提供帮助,抚慰郑某内心的不安。卢苇还多次开展谈心教育,引导郑某积极面对现状,重塑人生希望。之后的日子里,郑某心态逐渐好转,积极配合办案民警开展侦查工作,现已取保候审。
“谢谢您,我现在明白我对自己的人生犯了什么错,但我还有未来,我会按您说的把阳光装在心里,笑对人生。”郑某对卢苇发出肺腑之言。
在押人员周某带头引发冲突,是监室里的“刺头”,接受教育惩罚后仍不服气。卢苇与其深入谈心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其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并调换周某监室,任命她为小组长。
有了“新身份”的周某安分守己,服从管理同时为民警所用,还学会换位思考。离开看守所时,她写信感谢卢苇:“卢妈妈,谢谢您,是您让我再次成长,重获新生。”
“卢妈妈”,就是现在在押人员对卢苇的称呼,是对其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爱。“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真正地关心她们,她们才会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接受正确的引导。”卢苇说。
就像这样,卢苇在自己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三能”要求。去年12月,疫情来袭,看守所迅速进入全封闭勤务模式,卢苇没有因年龄大而退却,相反是主动请缨、冲锋在前,参与封闭执勤,连续奋战51天,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地完成每一日的工作,未有一句抱怨。在平凡的岗位上散发不平凡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