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赞成武林里小区,一组数据正在刷新人们对治安复杂区域的治理认知:矛盾纠纷闭环处置率100%,小区警情同比下降40.33%。
这个拥有1157户住户、2753名居民、57家企业的商住综合体,曾因人员密集、业态复杂成为基层治理的“老大难”。
变化源于一年前杭州市公安局拱墅分局石桥派出所的一次创新——将警务站升级为“共治枢纽”。
当派出所不再单打独斗,当商户、居民、各职能主体都成为治理主角,这场基层治理的实验究竟破解了哪些难题?
从“各自为战”到“圆桌议事”
治理力量如何拧成一股绳?
“最近一楼有3家商铺反映摆放在店外面的物品被人收走,商户过来询问我们物业,我们查看监控发现是一个拾荒老人把东西捡走了。”
这样的寻常纠纷,在共治警务站的月度联席会议上有了新解法:派出所核实人员身份、城管引导规范经营、物业统计损失做好安抚......
这种由街道牵头,平安办、社区、物业、市场监管等多方参与的议事机制,正在改写基层“九龙治水”的困局。
“以前各部门像平行线,现在通过警务站这个交点形成合力。”社区民警卢觉明的比喻道出关键。更具突破性的是,由街道牵头将矛盾化解、反诈劝阻等工作量化,专项奖励让各方积极性从“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
目前,2名社区调解员、3名网格员、6名共治队员常驻警务站,这支经派出所专业培训的队伍,正在成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从“被动接警”到“主动前置”
矛盾化解如何跑在激化前?
“你别冲动,伤了人不仅违法,还会让事情更糟。”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共治队员戴志良的冷静处置,源自上岗前在派出所接受的专题培训。这场因租赁协议引发的纠纷,最终通过戴志良的协调达成和解。
这样的就地化解案例,建站以来已累计51起。
在原有“警铃”基础上升级的“石桥协商铃”线上平台,整合了劳动监察、法律咨询、协商解纷等功能,群众只要扫码即可一键求助。
而将警务站设在临街商铺的“黄金位置”,更让“平安就在身边”成为居民共识。
“把调解室搬到矛盾发生地,把警力下沉到群众家门口。”石桥派出所所长章俊的这句话,道出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逻辑:不是等矛盾上门,而是主动把治理触角延伸到最前沿。
从“警力有限”到“民力无穷”
风险隐患如何阻在萌芽期?
“养老产品销售点疑似欺诈。”共治巡逻小队的这条线索,最终促成市场监管与城管的联合执法。
这个由2名共治队员、1名网格员加N名义警组成的“2+1+N”巡逻队,每周汇总的治安隐患信息,正在成为风险预警的“晴雨表”。
6月下旬,小区物业经理茹虹和同事在车库发现一个纸盒,“当时只觉得是被随意丢弃的垃圾没有及时处理。”
然而,当几人走近后,纸盒旁停放的一辆轿车引起了茹虹的注意。车厢里灯亮着,有个人正拿着瓶子专注地充气。那个瓶子的外观,与她在新闻里见过的“笑气”瓶极为相似。
茹虹第一时间把情况报给警务站,最终协助警方打掉一个非法销售团伙;41名志愿者组成的群防群治力量,让小区巡逻频次提升3倍。
分局各警种的支援则为警务站注入专业力量,经侦大队民警在走访中排查出3家涉风险机构的案例,恰好展现了专业警种与基层治理的高效协同。
从“管理本位”到“服务导向”
警务站如何成为民心桥?
“方便多了,大部分问题在这就解决了”,商户张先生的体验道出共治警务站的服务温度。户籍咨询、法律咨询等服务前置,37条群众建议全部落地,让这个警务站不仅管治安,更解民忧。
从反诈入户宣传、反诈露天电影到无人机反诈喊话、依托模型算法精准预警拦截,传统与科技结合,为社区筑起了严密的防骗屏障。
社区的41名共治志愿者中,有11名党员和2名律师。党员发挥组织协调优势,律师提供专业法律支持,他们的参与让共治模式更加多元,也让治理从单一的社区安全延伸到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警务站不再只是执法场所,当治理不再只是政府责任,赞成武林里小区的实践正在回答一个时代命题:基层治理的密码,或许就藏在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里,藏在从“你我”到“我们”的转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