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有一些人格外忙碌。
傍晚六点,天色快要暗下来,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拱墅区分局湖墅派出所照相室里,民警任爱国拿着小贝警官玩偶,安抚面对镜头哭闹的孩子,辅警包瑞芳紧盯屏幕,抓拍下一张照片;周六上午八点半,天水派出所户籍大厅人头攒动,民警陈艳刚送走带着三个孩子的夫妻,又迎来拄拐杖的老人……这样的场景,是户籍窗口的常态。
首批有效期二十年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陆续到期,全国范围的“换证高峰”悄然来临。一张小小的卡片,承载着二十年民生服务的过去和现在。
二十年前,一张证,要跑多少路?
“二十年前,老派出所门口的队能排到马路上。”湖墅派出所民警任爱国记得,当时杭州大批量换发二代证时,派出所的小院子里挤过近百人,拍照、办证、取证的人混在一起,“下班时间早过了,还有人拿着户口本等,我们只能来一个办一个。”
谢慧丽在拱宸桥派出所工作了二十多年,对当年的技术窘境印象深刻。“那时候用的是不能调焦的傻瓜相机,灯光也差,拍出来的照片画面像蒙了层纱,经常被退回。有个姑娘,同一天拍了5遍才通过。”
最难的还是外来务工人员。祥符街道新文村曾是全省人口倒挂最严重的村社之一,1.1平方公里内住着近五万名外来务工者,本地人口仅一千多人。社区民警郦章海回忆,二十年前工作机会少,外来务工者连请假都不敢,“有个青海小伙跟我说,回户籍地换证来回要花十多天,工作肯定没了。”
为了帮他,郦章海没少跑腿。先去跟企业老板磨嘴皮子,让小伙把每月那两三天休息攒起来,凑够时间回老家办证;又给青海当地派出所打电话,反复拜托,等他到了尽快给他办好,“就怕他因为一张证丢了饭碗。”
本地老人办证也不容易,村里不少老人行动不便,郦章海就和村干部挨家排查登记,用村里仅有的三轮车拉老人去派出所拍照,证办好后再统一送上门。
那时候,办身份证必须回户籍地,且没有快递服务,所有人都得“办一次、取一次”。身份证丢了更麻烦,郦章海的警务室一年能收到五十多张遗失证件,他只能对着纸质台账手写信息表,再找“老乡带头人”帮忙联系失主,尽量让证件物归原主。
现在,办证超方便
“您坐着别动,我们来拍。”前几天,谢慧丽带着设备走进一家康复医院病房,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办理换证手续。这样的上门服务,现在每个月都有。
为方便上班族和学生,今年5月27日到8月28日,拱墅区湖墅、拱宸桥、区域联勤警务区(祥符)、天水4个派出所开设了“夜间专场”,每天晚上六点到八点开放。民警张澄所在的区域联勤警务区(祥符),日均办证近300张,“夜间日均办40多张,最多的一晚办了70多张。”张澄说,来的多是白天上班的年轻人,或是带孩子的家长。
遇到特殊情况,窗口的“四办”服务更能精准破题:只有周日有空?提前在“浙里办”预约,民警轮班等你;行动不便?打个电话,民警拎着设备上门办;忘带材料?先受理,后续线上补传;不想出门?符合条件的话,“浙里办”上点几下,新证直接寄到家。
拱宸桥派出所今年办的2800多张身份证中,60%是非本所户籍,不乏省外居民。“有个安徽大哥,老证件的照片上眉毛被刘海挡了一部分,比对三次没通过,我们人工核对后帮他办了,放在二十年前,他得回安徽老家。”谢慧丽说,这样的异地通办业务大大方便了新杭州人。
细节里的温度,从“将就穿”到“随便选”
天水派出所照相室里,挂着十多件不同款式的深色上衣,从合身款到宽松款都有,桌子上放着隐形眼镜盒、梳子和小镜子。“年轻人戴美瞳,摘下来有地方放。”民警陈艳说,这些都是近些年陆续添置的小东西,旁边还放着几瓶一次性黑色喷雾,遇到染彩发的群众,“喷一下就能拍,洗完就能恢复。”
二十年前可没这待遇。谢慧丽记得,以前所里只有两件备用衣服,“一件男款、一件女款,不管高矮胖瘦,将就穿。”现在不仅衣服可选,拍照还能“挑”,相机是可调焦的专业设备,只要没人排队,就能多拍几张,直到选出自己满意的。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最多跑一次”改革带来的民生温度。曾经要等六十天才能拿到的身份证,如今十到十五个工作日就能免费快递到家;每年六月中高考季,考生凭着准考证就能走绿色通道,不用长时间排队;近五年换过证的群众,甚至不用跑派出所,在“浙里办”App上点几下,新身份证就能寄到家里。
一件可心的衣服、一瓶实用的喷雾、一次都不用跑的便利......这些如今看来习以为常的贴心,看似不起眼,却实实在在地让群众的办事路变顺了,心里的暖意变浓了。
一张身份证见证的时代脚步
变化,远不止身份证更好办了。打开“浙里办”公安专区,功能不断更新迭代,“一网通办”不用来回跑部门,“一窗通办”一个窗口能搞定好几件事,连跨省的业务都能直接办;符合条件的人更省心,手机上点一点,印证材料拍照上传,等待审核就行,一次都不用跑。
情况特殊?民警早把窗口搬到了需要的地方,下着暴雨,有人冒雨往ICU跑,穿着防护服在病床前给渐冻症患者采集指纹;百岁老人要办事,只要安心在家等着,有人拎着电脑上门办手续,证件办好再送上门……这些事看着细碎,却实实在在帮大家解决了难题,上班族不用特意请假,行动不便者也不用犯愁,哪怕隔着省,也能安安心心把事办好。
二十年过去,身份证还是证明身份的卡片,但对人们而言,它已从不得不办的手续,变成了贴心便捷的服务。这场换证高峰,换的是身份证,见证的是“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改革落地,是民生服务从“满足需求”到“贴近人心”的理念转变,是我们不用再为证明自己是谁,花太多时间、受太多委屈了。
“照片上精神着呢!回家等快递就好。”任爱国笑着送老人出门。而他和同事们那些在照相室哄着孩子、在户籍窗口连轴转、冒雨往病房跑的忙碌身影,消解了当年人们为一张身份证犯的难,兑现着让群众少跑腿的承诺。
二十年的变迁,让办证不再折腾,也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这份不慌不忙里,稳稳接住最暖的民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