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新闻
网上警务联盟  >  广东  >  深圳  >  2020  > 正文

刑侦前沿的“鉴证”铁军

2020年06月22日     来源: 中国警察网    作者: 张中 通讯员 张奎 李金株   
中国警察网 · 张中 通讯员 张奎 李金株  |  2020-06-22 14:34

  指甲缝里找到下毒证据,散落的烟头上提取真凶线索,通过一具白骨复原死者生前面容……这不是悬疑探案电视剧里的情节,而是深圳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刑事技术处民警的工作日常。深圳公安刑事技术专业应用可追溯至41年前的1979年,深圳市公安局成立刑侦科,5名技术人员拎着勘查箱日夜奔走于案发现场,检验定证、洗冤泽物。经过40多年不断创新、实践、积累,深圳公安刑事技术部门无论是破案手段还是技术运用,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发现、提取、固定痕迹物证的手段从单一到多样,方法从有损到无损,操作从手工到自动化,甄别能力从种属认定到个体识别,DNA检验、声纹鉴定等技术更是走在全国前列。

从无到有再到小有名气 

  “这里就是我们深圳CID(刑事侦查局)的刑事技术大楼,除了可进行大家熟知的法医鉴定之外,还可进行痕迹鉴定、理化检验、声纹比对、电子物证分析、心理测试……每一项都是打击违法犯罪的利器。”深圳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刑事技术处主任李晓斌介绍道。

  1980年特区刚建立时,深圳公安刑事技术人员不足,后来从其他地方调来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的问题。进入90年代,深圳公安刑事技术发展步入“快车道”,各类检测设备和细分专业人才得到极大补充。模拟画像工作室、法医解剖中心、DNA数据库、毒化实验室等专业科室在这一时期诞生。21世纪初,深圳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刑事技术处在国内圈子里已小有名气,甚至开始“反哺”同行。 

  “2002年,刑事技术处加挂‘深圳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牌子。指纹、DNA、痕迹、理化检验、法医病理、模拟画像都是重点专业,协助侦破许多大案要案。”李晓斌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在广州开往深圳的一辆列车上,列车员和一名乘客分别拾到一个尼龙帆布旅行包和一个密码箱,里面竟然装着一具被肢解的尸体。

  为了还原犯罪嫌疑人的面貌,深圳市公安局刑侦处技术科模拟画像专家李建华根据列车员和乘客的描述,对2名犯罪嫌疑人进行模拟画像。随后,民警带着画像到沿线各个车站调查。在东莞樟木头火车站,一名拉客司机见到画像后,马上想起几天前自己曾搭载这两名乘客。民警迅速展开调查,很快就将该杀人碎尸案的2名犯罪嫌疑人抓获。

标准化发展获国际认可

  刑事技术不仅是公安机关侦查破案的手段,还是一门科学。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内刑事技术走的还是经验之路。深圳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刑事技术处三级警长刘云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技术民警都是手工绘制现场勘查图,有美术功底的民警就画得好一点,没有的就画得有所偏差。”

  但警察办案不容半点差错。1994年,刘云奉命北上沈阳,学习如何运用计算机绘制现场图。半个月后,学有所成的刘云用满满一背包的五寸软盘将绘图软件带回深圳,由此迈出了深圳公安刑事技术标准化的第一步。

  李晓斌对此也深有同感,“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刑事技术人才来自天南海北。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出身的专家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培育新生代人才。硬件设备、技术经验是我们的强项,但质量管理理念、规则意识、制度规范等软实力,则成为我们的短板。”

  思路决定出路,管理提升效率。只有实现观念和管理的突破,刑事技术工作才能步入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2004年,深圳市公安局进行了广泛调研,决定“自我革命”,让市、区两级公安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整体同步接受国家认可委(CNAS)的考核。 

  记者了解到,获得CNAS认可,意味着实验室是标准的,人员操作是规范的,检测结果是准确的,出具的报告能够得到国际互认。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准入、法律法规、国际协作与交流的要求,更是实现刑事技术工作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为了确保通过认可,相关领导小组依据国际标准、结合深圳实际情况,编写了30万字具有深圳特色的刑事技术质量体系文件,使之成为控制、规范、指导全市刑事技术实验室质量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并以此为标准进行全员培训考核。

  “来的都是业界大咖,随机出各种古灵精怪的题目。”如今已是CNAS专家组成员的李晓斌回想起当初接受专家组考核的情景,言语中还透着几分紧张,“在进行物证照相项目考核时,专家不知从哪儿掏出一个窄口宽底的玻璃瓶,用滴管在瓶子内壁滴了一滴血迹,要求我们的技术员进行无损拍摄;法医项目考核时,专家从他们的库里随机挑出一个疑难病理案例,让我们的技术员分析成因。”

  2007年4月5日,经过CNAS专家组为期3天的现场评审,深圳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刑事技术处成为全国第一个刑事技术全部专业整体通过CNAS评审的公安机构。 

  “我们市、区两级刑事技术部门,有7个专业100余个检验鉴定项目整体通过CNAS认可,255名技术人员被纳入认可管理体系。这是深圳公安刑事技术发展史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深圳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成为符合国际标准、获得全球几十个国家互认的国内第一流法庭科学鉴定‘品牌’。”李晓斌介绍。

与时俱进发展警务科技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近年来,深圳公安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于侦查破案,不仅提高案件侦破效率,更形成从有形到无形、从人力到科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如今在深圳街头,只要有人作案,深圳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民警就可通过大数据快速锁定相关人员,并将相关信息直接传送至附近路面警力,力求最快速度将其抓获。

  随着警务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接触类案件日益减少,而网络诈骗类案件有蔓延增长之势。“新时代下,不法分子从线下转移至线上,犯罪行为从显性转变为隐性,受害群体从局限变为广泛。我们的刑事技术也要作出调整,甚至要走在犯罪之前。”李晓斌介绍,“2000年我们就建立了声纹鉴定专业,在后续高发的‘猜猜我是谁’诈骗案件的检验鉴定中,发挥了重要的证据作用。2007年,我们开始筹建广东省首家电子物证实验室。当时,这不仅是破解犯罪网络化难题的抓手,更为往后刑事技术工作的发展指明方向。”

  “随着警务科技的不断发展,可能再过几年,我这个专业就要走进博物馆了。”采访的最后,刑事画像专家李建华跟记者调侃,“没有什么好遗憾的,这就是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走在了前沿。” 



触屏版 | PC版

© 中国警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