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化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句老话以简洁的表述,道出了舆论传播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也揭示了舆论力量的强大与复杂。在社交媒体时代,带有情绪化的表达往往更能吸引眼球,获得更广泛的传播。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情绪化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人们在社交媒体中的情绪化表达,则表现为人们对网络信息内容传受的不理智状态。
那么,网络情绪化表达有哪些表现形式?是什么心理机制造成的?又该如何引导呢?
表现形式
恐慌性叙事。这种情绪传播往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破坏性,时间长了容易引发社会性的焦虑浪潮,而一些利益团体则从中嗅到了商机,将公众的焦虑情绪转化为自己的利润来源。比如,有人披着“专家”外衣,在直播间贩卖“35岁失业就完了”“不买学区房孩子没未来”的焦虑,趁机推销产品。
消极性渲染。这类内容往往以“醒世恒言”的面目出现,通过精心挑选的个案和片面数据,营造出一种“再怎么努力也没用”的绝望氛围,特别容易在年轻人群体中引发共鸣和传播。更隐蔽的是过度渲染消极悲观情绪,片面鼓吹“努力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绝对化、消极化论调,恶意解读社会现象,片面放大负面个案。
道德化审判。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的道德审判的行为越来越常见。它的核心在于将一切问题简单归咎于社会道德,这种叙事方式能够有效激活共情体制,引发舆论关注。
对立性煽动。在群体对立方面,部分自媒体创作者深谙“情绪价值”,以最挑动情绪的内容快速起号。例如,某些营销号利用"优越论"" 威胁论 ""复仇论" 这三种话术手段,通过扭曲事实、制造恐慌、激化矛盾,利用性别、地域、民族、种族等身份标签不断挑起纷争。
在当下的网络空间,许多不良情绪一经某件事情引发,很快可以通过“被夸大的修辞”的“造势”,在网上呈燎原之势,引发一波又一波的热潮,使隐藏着的种种不良情绪由“暗火”变成“明火”。当情绪成为一种强大的气场而压倒性地占据主流时,“讲理会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
心理机制
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一些不和谐的社会心理态势,在利益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双重交织下,减弱了群众的获得感,从而产生不满情绪,往往因为一点小事而引发大问题。这也反映出了多种心理机制。
第一,网络匿名催生去个体化的状态。当个人身份隐匿在屏幕之后,社会规范的约束力显著减弱,个体更容易释放非理性情绪。当个体接触到与既有信念相悖的信息时,会产生认知失调的不适感。为了消除这种不适,网民往往采取情绪化表达来捍卫原有立场。确认偏误则使网民选择性接触支持自己情绪立场的信息,进一步强化原有情绪。算法推荐系统恰如其分地利用了这一心理机制,构建起坚不可摧的“情绪茧房”。
第二,社会认同与群体极化的双重作用。个体通过群体成员身份获得自尊和价值感。网络空间为这种认同提供了无限可能。在各类社会议题中的立场选择中,网民通过情绪化表达寻求群体归属感。而群体极化现象则解释了为何网络情绪往往走向极端。
第三,道德情绪与正义感的替代性满足。网络情绪化表达常常以“义愤填膺”的面目出现,实质上是道德情绪的廉价宣泄。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参与网络声讨能够为个体提供正义感的替代性满足,且成本远低于现实中的道德行动。这种机制在“街头正义”直播剧本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众通过点赞、转发和道德谴责,获得即时的道德优越感,却无需承担现实中的行动责任。
第四,信息茧房与回音室效应的强化。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算法为用户定制内容,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个体接触不到不同或对立的观点,原有的观点不断得到强化,容易走向极端。另一方面,在一个封闭的社交圈子里,相同或相似的意见不断地被重复和加强,形成了一个自我增强的循环,阻碍了外部信息的流入,容易形成回音室效应。
引导策略
在情绪化表达泛滥的网络环境中,理性应对显得尤为珍贵。做好新传播环境下情绪传播的引导和疏解,已经成为社会治理中必须顾及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一,增强媒介素养,构建对话空间。通过教育提升网民的认知复杂度,培养对自身情绪机制的觉察能力。相关研究表明,不同群体间的适度接触能够有效减少偏见。哈贝马斯有句名言:“无对话则无理性。”平台应有意识地创造理性对话环境,而非强化群体隔阂。
其二,主流媒体要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专业、全面、深入的报道,满足公众的认知需求,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情绪波动。再就是,媒体应该更加积极地倡导对话交流。一方面要协助社会完善各种利益协商体系,健全社会协商体制,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功能,在各种意见观点之间架起互相沟通的桥梁。
其三,平台方必须优化算法逻辑。算法设计应引入社会价值权重,降低极端情绪的传播权重,打破群体极化的技术基础。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担负起社会责任。
其四,监管部门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例如,为整治恶意挑动对立、宣扬暴力戾气等负面情绪问题,营造更加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长效机制应着眼于制度化建设,而非简单的内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