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互联网已成为舆论的主阵地,热点话题层出不穷,舆情事件频繁发生。然而,受到传播形态演变、公众情绪波动以及法律法规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同时期的网络舆情有着相应的突出风险。为帮助政务新媒体适应新舆情环境,提升对舆情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在此结合热点案例,分析指出2024年下半年易发生的六类舆情。
第一、主流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强化,问题报道类舆情风险提升
问题监督报道是体现主流媒体社会监督作用,提升媒体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央视新闻报道《安徽滁州河水污染小龙虾大面积死亡》引发的“茅台局长”舆情,还是新京报《罐车运输乱象调查: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大豆油》报道引发的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极大关注,以及多家企业的纷纷回应说明,从形式上都是主流媒体做的深度监督报道,引发社会关切。主流媒体的监督报道,无论是引发的社会关注程度、所获取采访的内容详实度真实性,后续传播量级,以及相应涉及部门受到的内外应对压力都是远高于自媒体曝光。因此,在传统媒体努力改变势弱趋势,异地监督报道成为主流方式,媒体信息共享强化的当下,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转型,以及传播竞争环境的严酷,都让监督报道会持续增加,更考验涉及单位的风险反应、问题核查、措施补救、形象修复能力,特别是采访接待环节、出镜答复环节、媒体监督下的与举报者的沟通反馈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
第二、网红挑刺直播场景频发,镜头下应对风险升级
网红+直播(视频记录)+争议+现场处置=舆情风险。无论是维权类网红探访过程中的报警求助解决,还是网民直闯直播式的考勤出勤检验,亦或是针对一线执法部门、窗口单位不规范行为的现场曝光,都是流量加持下的直观风险应对。要么是自身存在争议的事件,考验出现场人员的即时判断处理能力;要么是自身被抓住短处问题,考验知错认错改错态度;要么是情绪挑动下,考验处置方人员的自身定力;要么是在管理盲区或法规模糊地带,考验涉及部门是主动向前还是推诿扯皮。
随着此类维权账号的增多,以及网民网络维权和取证举证意识的增强,镜头下的应对风险已经不是被偶然拍下来曝光,而是被有意为之的场景复刻和传播放大。此类舆情中,不行动就是不作为,不规范操作就是乱作为,不当言行就是情绪失控,而且越是一线具体工作人员,越可能成为这类舆情的受害者,并直接关联到某一部门的公众形象评价。
应对升级后的镜头下工作风险,一先从提升判断力入手,知道要面对的可能是什么样的人,现实表现和网络上的人设影响,此群众非普通人,此求助或报警是在同步传播状态中进行。二从严格规范操作入手,不在程序上出现纰漏硬伤,把该履行的职责程序,一定要清晰的完成展现。三注意发现对方自身的问题,跳出对方设定的逻辑,让对方把错误展现出来,才可能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左右公众的心理天平。四强化自身表达能力,说恰当的话,做恰当的事,一定要从维护更多人的利益出发,争取现场旁观者和网上围观者的认同感,其实这是一种危机公共能力,要熟悉业务,要增强网感,要敢于善于表达,光干不说已经不适应这种类似场景考验。
第三、AI迭代速度肉眼可见,虚实难辨追责定性困难风险加倍
眼见不为实是舆论场上的常见现象,随着AI技术的升级普及,此类技术手段生成引发的麻烦会越来越多。显见的,一是网络谣言的成本降低,冲击力增加。从原来的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向无中生有剧本变实录发展,谣言生成的速度和传播力同步提升。二是真人秀更具迷惑性,看起来是他,听起来是他,说话的逻辑是他,但真就不是他,AI能让照片动起来,能让死人活过来,也能强行将制作者的意图,安在任意的真人角色上,这种识别难度愈发困难,带来的诈骗、人身攻击、名誉权肖像权侵害、有害信息发布等情形也会增大伤害力。三是查处的难度增大,使用AI制作,可能制作者是为了好奇好玩,无心之举,但后续传播中被他人加工利用;可能相关人员会把责任推卸到AI上,是AI错误理解生成了不当信息;可能引发到境外软件自身的底层逻辑和意识形态设定上。AI等新技术创造新场景新形态,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也会带来新挑战新问题,遇到的司法实践问题,也就相应带来舆情风险。类似的情况,还比如无人驾驶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无人驾驶出租车因路线等问题发生与乘客的纠纷矛盾等,都在考验这种首案的处理和如何向公众解读解释,公众是否能够接受理解。
第四、先热搜再处置,先办结再复查的舆情倒逼检视风险常态化
民不举官不究,已经被网络热搜,要主动认领处置责任取代;正规途径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举身份证录视频就能得到重视;原来现实中已经化解的纠纷,在传播放大后,要重新审视是非对错。实情就是舆情,舆情就是实情的比例,从五五开,到了舆情大于实情的地步。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适应现实中没人报警,网络传播后去倒追发生在何时何地,去寻找当事双方;适应法律法规的时限,远远大于舆情发酵的速度,第一时间不是指受立案,而是指舆情的形成和爆发。
舆情的倒逼风险,一方面是实体工作本来没介入,但网上有了就得赶紧接盘,不管就是漠视,管得慢就是没能力;二方面本来可以沟通调解处理的,需要提格上线裁定,不然就被贴上和稀泥的标签;三方面本来依据造成的结果和危害就可以处理的,就需要说清前因后果,细划各方责任,才能取得公众信服,不然就会面对简单操作各打五十大板的质疑;四方面本来现实有途径有程序可以处理的,各方压力下,就得特事特办从重从快,结果反而形成了此种举报有效果,下次还得这样干的错误印象。
舆情倒逼压力还容易带来两种领导的极端心态,一种是舆情洁癖,认为舆情越少越好,不形成传播最好,先把工作重点放在了防控上,虽然封堵删的成本和难度直线增加,但还是觉得此方法保险,操作不当,还会产生“不处理问题,先处理反映问题的人”的次生舆情。另一种是甩锅心理,要么是本单位本部门该先行调查处理的事,急于甩给其他所谓强势部门,把自己从主办方角色快速转换为协作方角色,特别对于需要多个部门共同介入开展工作的舆情,如果大家都有这种心态,此舆情的伤害性必然因互相推诿贻误先机而升级。要么是影响这么大的事,本单位应对不来,干脆风险上报,主动要求提级提格,听指示工作最安全。
第五、突发事件不确定因素多,舆情放大叠加风险突出
突发事件带来的舆情风险主要是两种,一种是重大灾害事故、恶性案事件的对公众心理的冲击,形成社会不安全感。这方面的应对核心,关键是处置迅速、降低影响、适时发声,澄清事实,把准定性定责,让公众对事件形成基本认知后,避免恐慌猜测,平复直接受损群众情绪,减少事件的后续传播力。前期重点主要是调控有直观冲击力的现场视频照片的传播,通过权威发声和主流媒体报道,限定事件伤害度,后续则是做好调查及善后处置工作。从舆情风险角度,这类突发事件,因主要矛盾明确,各方重视程度高,投入的处置资源和工作力度大,相对舆情风险反而可控。
另一种风险,则是小纠纷小矛盾引发的大麻烦,事件发端可能很小很简单,甚至现场就已经处理完毕,但因为后续的片段视频传播,诱发涉及群体的集体情绪,衍生出种种谣言传言,包括形成现场人员围观聚焦等不确定因素增加,反而让事件风险点发散,次生舆情叠加,舆情应对难度升级。以杭州西溪世纪中心物业保安与外卖员纠纷一事舆情为例,事件起因并不复杂,但后续因为视频片段的放大作用,以及所谓女大学生兼职外卖被欺负,所谓保安员的种种“嚣张”表现等,直接刺激了外卖员群体情绪,让事件在现实中和舆论场上快速发酵,随着相关公司平台方的介入,更多现场围观视频上传,自媒体表达出现,让舆情迅速升温,事件本身甚至事实本身似乎都不再重要,只是舆情的引子而已,后续发展更考验相关部门的整体应对化解能力。这种突发事件就是茶杯里的风暴,某一环节反映慢或者处置不当,都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
第六、自身执法过错争议,提级提格加重处理内部加压
自身工作失误、执法过错、裁决争议,仍是具有相关领域执法权限部门面临的最主要舆情风险。特别是对于一线执法部门和窗口服务单位来说,不规范、不做为、乱做为、肆意而为、执法犯法,这层层递进的风险对应的就是舆情处置应对的难度增加。执法争议既存在于执法过程的被监督,又体现在处理结果的被评价。对于确实自身有错的,及时揽责担责是态度,但态度要用措施说明,以前常用出事停职接受调查的程序性表达,但在舆情压力面前,更多事件中体现的是先免职再调查的阶段结果式表达,这无疑增加了单位内部对舆情风险的认知,特别是一些影响较大的舆情事件中,上追一级两级责任也是常态。
对于自身工作本无问题,但因碎片式传播,工作对象情绪化表达、公众叠加同类事件刻板印象认识等因素,先入为主的认为主责部门有过错,这种需要自证清白的情形难度更大,需要充分还原事实,针对性回应网传争议,引入第三方工作等方式来强调工作程序正常,结论依据明确。这就是为何饱和式通报越来越多的原因,用更多的事实,更详细的过程,更直接的证据,来让公众扭转最初的错误看法,这就要求实体调查工作更快更全,要求对外解读要更多更细,只有综合应对能力提升才能做好这种自证清白,事件反转类的舆情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