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大众传播的沟壑正在消融,信息的接受者亦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这种情况下,当前公众舆论呈现出“成见在前、事实在后,情绪在前、客观在后,话语在前、真相在后,态度在前、认知在后”的特征。
这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那么,该如何构建理性、对话、共识的互联网舆论生态?
一
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的解释,“舆论”是指“公众的意见或言论”。
自古以来,舆论就是反映民众心声的重要途径。《诗经•大雅•板》就建议向打草砍柴的庶人征询意见——“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当然,舆论中难免有谎言谣言甚至诽谤之语。观舆论,要警惕“三人成虎”,防止诡言浮说。
诡言浮说是质量低劣的舆论形态。
所谓舆论质量,是指舆论所表达的价值观、具体观念及情绪的理智程度,即舆论中含有理性与非理性的成分,其应该包含真实性、广泛性、共识度等衡量指标。
二
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和信息的界限变得模糊且真假难辨。每当出现热点话题,往往会在网上形成舆论场,“众声喧哗”成为常态,甚至还会出现舆论失序问题。其表现及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虚假新闻和信息。真实性是新闻的命脉所在,但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虚假新闻和信息屡见不鲜。今年2月,“菏泽市东明县疑似发现汉朝古墓”的信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后来,经当地文物部门现场勘察,发现并非汉墓,现场出土的大多是清中晚期和民国初期的钱币。7月,网上又出现有关“杭州亚运会期间中小学都放假”“八个国家宣布不参加杭州亚运会”等谣言。可以说,社交媒体平台上各种谣言接二连三,从未中断。
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平台,与所有类别的真实信息相比,虚假信息会传播得更远、更快,而且渗透的程度会更深、范围更广;与其他任何类别的虚假信息相比,虚假政治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广、渗透程度更深、影响到的人更多,因此在网上的热度也更高。
在虚假新闻和信息的传播方面,除了受社会环境、个体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之外,社交机器人也充当了重要角色。例如,“算法推荐”和“个性化定制”,其背后就隐藏着高效的“议程设置”,那些有着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能力的算法推荐信息服务商明显具备影响舆论的能力。
二是网络舆论圈层化。在网络圈层中,同质性信息会传播得更快、更广。今年元旦,“蒙脱石散”登顶微博热搜榜并遭抢购。令人称奇的是,这一被广泛传播的消息,源头竟是无锡一名小伙在其微信朋友圈里提醒亲朋的文字。这并非个例。此前,江西国企员工周某在朋友圈“炫富”被停职、“清华学姐指学弟猥亵”事件等也发端于朋友圈。
依托于“熟人”社交场景,在“同质吸引”的影响下,大家更多地以兴趣、情感、文化等“趣缘”聚在一起,在特定圈层的交往中获得价值的认同、精神的满足。而这种私域化的表达被推向公共立场,一些话题就可能“破圈”引爆全网。目前来看,这种圈层化传播对公共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会引导一时的舆论走向。
三是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当下,网络社交中的圈层化导致虚拟场域群体极化现象日趋突显。例如,在“医患关系”“转基因”等一系列议题上,网络没有成就一个理性、包容、冷静沟通的协商空间,反而放大了现实社会的撕裂。更有甚者,因为观点不一致,不同的圈层之间展开骂战、“以暴制暴”,在冲破道德底线的同时,也破坏了网络舆论生态环境。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说,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个性就会消失殆尽,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作为思想的生产与传播平台,社交媒体改变着社会情感和思想观念的传播模式与接受方式。在网络舆论焦点事件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基于不同社会思潮的舆论表达与社会行动会被激活,并进行激烈的议题博弈与话语竞争。当对立双方存在明显的情感抵触时,很容易造成群体极化。
三
面对新的舆论生态环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努力构建理性、对话、共识的讨论场景,不断提高舆论质量。
一是明确舆论传播机理,完善制度规约保障。“非舆论之可贵,而其健全之为可贵”。梁启超认为,舆论的伟大,不在于舆论的力量宏大,因为它既可以是建设性的力量,也可以是破坏性的力量。在他看来,多数人的意见、统一性、继续性三者俱备,才是健全舆论。按照这种说法,高质量的舆论应该是理性的讨论。
理性作为舆论长期发展的理想状态,它的发展与成熟有赖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也有赖于制度规约的保障。因此,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舆论治理主体权利与义务,框定治理对象内容与范围,通过教育引导等方式加强不同圈层间的价值认同,十分重要。
二是发挥政府主体间性,维护舆论传播秩序。在协调多元主体、确保共建共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体间性,以畅通舆论传播渠道、革新舆论监督方式等途径,推动理性舆论上升为社会共识。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培养“圈层意见领袖”,有效串联多个圈层,实现良性互动。
对于以假乱真误导公众,以剪贴、拼凑等手段,炮制虚假新闻、挑动网民情绪、博眼球、蹭流量等种种乱象,则要依法打击。
三是加强自我管理,营造清朗社交空间。平台要明确技术使用的价值立场与范围界限,开展“由内而外”的自我治理,逐步建立和完善自律性网络舆论治理体系。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定位,清晰界定平台和内容生产方的权责界限;在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导下,不断推进实名制、信用制等规范化、科学化转型;不断提高内容把关、分发方面的效能,从源头上实现舆论环境净化。
个人要不断提高媒介素养,努力摆脱“信息茧房”束缚,提高理性批判能力,理智地关注和参与网络公共事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不同、意见看法各异。这很正常。关键是越是意见不同、诉求不同,越要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好好商量,理性讨论,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而这个“会场”,如今主要在网络、在社交媒体。所以,提高社交媒体上的舆论质量是重要议题,需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