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党媒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主渠道、主阵地,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媒体格局深刻变革、舆论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唯有不断强化阵地建设、建强人才队伍、加强风险防控,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持续提升党媒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强化阵地建设
夯实意识形态传播根基
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没有牢固的阵地,意识形态工作就无从谈起。党媒必须守好用好各类传播平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舆论矩阵,为意识形态传播筑牢根基。
巩固传统媒体阵地,筑牢权威传播基石。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压舱石”,其权威性和公信力难以替代。要坚持内容为王,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与地方发展大局,推出主题鲜明、内涵深刻的深度报道和评论文章,让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精准落地。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重大部署。党媒要以主力军姿态挺进互联网主战场,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贯穿媒体融合发展全过程。通过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深度融合,形成“一体策划、多端发布、多元互动”的传播格局,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
创新内容表达方式,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党媒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党的理论政策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聚焦时代主题,深入基层挖掘鲜活案例,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善用新媒体传播规律,通过短视频、H5、直播等增强互动性。
深耕基层传播末梢,巩固基层宣传阵地。基层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党媒需下沉传播重心,打通基层宣传“毛细血管”。依托县级融媒体中心,加强与乡镇、社区联动,建立基层通讯员队伍,构建“线上+线下”基层传播网络。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议题,组织记者深入基层采写鲜活故事,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同时建立基层信息反馈机制,收集群众诉求与社会热点,让党媒内容更接地气、更聚民心。
建强人才队伍
提升党媒意识形态工作能力
人才是党媒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党媒必须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闻铁军”,为提升意识形态传播力提供坚实保障。
强化政治素养,筑牢思想根基。党媒工作者必须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大主题报道、政策解读、舆论引导中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声音准确、及时、全面传播。
提升专业能力,锤炼过硬本领。面对媒体融合加速、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现实,党媒工作者要主动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实现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加强对短视频制作、直播运营、新媒体数据分析等专业领域的系统学习,补齐能力短板,在实践中锤炼“四力”,成长为业务精湛的行家里手。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将工作业绩与薪酬待遇、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挂钩。通过评选优秀作品、开展技能竞赛等方式,激励从业人员精进业务。设立创新奖项,鼓励员工在内容创作、技术应用、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激发创新创造热情。
加强风险防控
守牢意识形态安全底线
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复杂性、突发性等特点,党媒必须增强风险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意识形态安全。
完善风险预判机制。建立常态化舆情监测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社会热点、舆情动向,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点。加强对网络谣言、错误思潮的识别能力,对涉及意识形态的敏感信息保持高度警惕,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党媒记者在采访中需强化风险意识,对未经证实的信息不传播、不扩散,确保报道的真实性与严肃性。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面对突发舆情,党媒要快速反应、主动发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模糊认识、驳斥错误言论,压缩负面舆情滋生空间。注重舆情回应的策略方法,将政策解读与情感疏导相结合,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例如,疫情期间,廊坊日报社通过权威发布、专家访谈等形式,及时解读政策,有效引导舆论,遏制谣言传播;同时深入挖掘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弘扬正能量,凝聚起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
强化制度规范保障。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明确采编、审核、发布各环节的责任主体,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确保内容发布万无一失。加强从业人员纪律教育,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杜绝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行为,维护主流媒体公信力。定期开展风险防控培训,提升队伍应对复杂舆情的能力,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作者系廊坊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