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是检验社会应急管理能力的试金石,更是网络舆情生成与传播的关键场景。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呈现频次增加、强度增大的趋势,汛期自然灾害尤为突出。
这些灾害在造成直接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也催生了复杂的舆情现象。本文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汛期自然灾害引发的四类舆情。
(一)灾情类舆情:信息缺失与认知偏差
灾害应急期间,公众对灾情、救援进展和政府应对措施高度关注,若权威信息发布渠道不畅或更新延迟,极易导致信息失真、谣言滋生,引发公众质疑和不信任。
比如,2024年8月,广西玉林容县施工现场山体滑坡至多人遇险,当地政府与应急部门未及时确认公布伤亡数据,市级应急管理部门甚至通过社交媒体视频才获知灾情,引发网络“瞒报伤亡”“救援不力”的猜测,迫使救援力量分兵核查谣言,延误现场处置时效。
另外,当灾害超出基础设施承受能力时,公众的现场体验与官方通报之间易形成认知鸿沟。
河北涿州2025年7月暴雨中,最大小时雨强达57.8毫米,突破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极限,导致城区12处路段积水深达1.5米,居民描述“开车像开船”。此类真实但极具冲击力的个体经历,若缺乏官方及时解读,会被误解为政府防灾不力。
(二)谣言类舆情:灾害阴影下的虚假信息
其一,蓄意编造型。为博取关注或流量,部分网民在灾情期间刻意制造耸人听闻的虚假信息。如2025年7月福建宁德台风期间,陈某在抖音发布“金涵水库爆了,快跑”的谣言视频,用方言渲染恐慌情绪,导致部分居民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并扰乱防汛工作部署。此类谣言往往利用公众对生命安全的关切心理,借助方言、本地场景等“真实性符号”增强欺骗性。
其二,技术篡改型。通过剪辑、拼接、重新配音等方式,将无关灾害视频伪装成本地实况。警方披露的典型案例显示,有网民将国外洪水视频配以本地化文字描述,制造“身边灾难”的错觉;或通过修改时间戳,将历史灾情视频伪装成当下事件,如李某将往年洪水视频重新发布并谎称为近期事件。这类谣言因有“视频实证”更具迷惑性,扩散速度快,极易引发区域性恐慌。
其三,数据夸大型。捏造灾害损失数据以博取眼球。如网民孙某在汛期散布“洪水致数十人死亡、上千人失踪”的虚假信息,通过冲击性数字刺激公众情绪。此类谣言常利用灾情初期信息真空期,在官方统计未发布前抢占舆论场,干扰救灾资源合理分配。
(三)救援类舆情:效率与公正的双重拷问
其一,应急响应质疑。重大灾害中,公众对救援时效性高度敏感。榕江首次洪峰(6月24日)时珠宝店因水位“瞬间达臀部高度”被迫撤离,30%金银饰品被冲走,部分网民转而质疑预警发布时效与应急疏散方案,形成对政府救援能力的间接批评。
其二,慈善信任危机。公众人物或慈善组织的救援行动易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韩红多年参与救灾屡遭“作秀”“私吞善款”指控,尽管基金会多次经审查证清白,但每次救援行动仍需面临历史谣言的重复质疑。这种信任修复成本高昂,可能影响公众捐赠意愿。
其三,物资分配争议。灾后救援资源有限性与需求迫切性之间的矛盾,常引发分配公平质疑。如2025年贵州榕江洪灾后,韩红基金会虽迅速捐赠1万袋大米、1万桶食用油及6万多件防护用品,但仍有部分网民追问“为何我的村庄没收到”,反映出信息透明度不足问题。
2024年8月11日,上海市民代先生在一家二手店铺,买了两张带有塑封的折叠床,到家后发现床体印有“应急管理部监制”字样,旁边还写着“扫码全程追溯”,疑为应急救灾物资。经核查,折叠床系使用过的应急物资,在该批物资的分拣过程中,仓库管理人员违规处理、私自出售,致使流入市场,已将涉嫌违法犯罪行为线索报公安机关调查处理。
此消息一经爆料,迅速在网络平台扩散。众多网友转发信息,表达自己的震惊与关切。新闻媒体介入后,进一步扩大了传播范围,该事件迅速成为热门话题。公众的关注不仅关乎涉事店铺与相关物资流转环节的责任认定,更对整个救灾物资管理规范的完善和公信力的重塑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重建类舆情:损失归责与未来焦虑
商户与居民的财产损失易转化为对灾害预防体系的质疑。榕江某珠宝店三成金银饰品被洪水卷走,部分网民批评店主“未用保险柜”,但更多理性声音指出,24小时水位暴涨3米的极端情况已超合理预见范围。这类讨论实质是对“天灾”与“人祸”责任界限的探寻。
城市内涝暴露的基础设施短板同样引发规划问责。涿州暴雨突破历史阈值,促使公众追问:排水管网改造滞后、蓄滞洪区被侵占、应急响应机制缝隙等问题是否存在人为责任?这类舆情推动社会从灾后救济转向防灾韧性建设的深层反思。
总之,对于汛期自然灾害产生的舆情,一定要加强监测。对于在互联网上编造、散布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坚决依法处理。同时,汛期自然灾害舆情也体现了风险社会下的沟通危机。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舆情的治理需超越信息层面的“辟谣-删帖”循环,前移至风险分配机制的优化。
当57.8毫米的最大小时雨,从“百年一遇”蜕变为“十年常见”,当水库泄洪成为台风季常态操作,社会必须重构对“安全”的认知框架。这要求我们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给河流让路,通过保险制度分摊商户风险,通过透明救援重建慈善信任,最终将防灾韧性深植于制度基因与社会文化之中。
唯有如此,当下一次洪水来袭时,人们注视的不再是手机里真伪难辨的视频,而是窗外坚实的大坝与身边有序撤离的邻居——那才是舆情治理的终极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