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门向被监管对象出具带有“公关”性质的函件要十分慎重,否则一旦被上传至网络后,就容易引发持续而反复的舆论风波,成为含泪吞下苦果的“背锅侠”。
近日,一地方网信部门发给疑似山寨网站的撤稿函经社群圈群互动空间及微博、抖音等公开平台传播后,引发了负面舆论,对系统的整体形象造成了不小的伤害性影响,各地可以考虑将其作为典型案例加以警示剖析,以“他人教训、本地吸取”的方式,将这场负面舆论风波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反映给本地主要决策者,以避免同样的情况今后在本地发生。
分析认为,发生这样的事情,其实是当地网信部门陷入“兜底”泥潭后的必然结果。这里面除了有当地决策者对互联网工作存在较为明显的认识误区外,也有当地网信干部,特别是关键岗位关键人专业意识缺乏、专业本领不强、专业能力不足等本领恐慌问题。正是这些多因素的作用下,才导致了这样一起“看起来十分荒诞、却又真实存在”的负面风波。
一是对互联网工作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认识偏差。从一些采访报道可以看出,当地上下各级对互联网舆论发生之后的责任主体、处置主体存在较为严重的认识偏差,如果这种错误认识不能加以及时纠正,这种情况后续还会接续发生。判断认为,这种情况可能在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且越到基层越明显,建议可以此为例,针对性地形成一份能够让本地上下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正确认识网信角色的警示性内参,以纠正一些领导干部已经存在或潜意识存在的错误认识。
二是系统内部存在严重的“本领恐慌”现象。作为近年来因为互联网新形势新变化而增设,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的部门,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变革,对从事互联网工作的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作为管理部门,去给一个山寨网站发撤稿函这样的操作,事实上已经反映出其内部关键岗位关键人在专业能力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相匹配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常说的“本领恐慌”。这是一个内生问题,也是各地系统内部都要引起重视的问题,除了组织系统要加大对这个领域的专业性领导干部选拔力度之外,系统内部也要将补足本领短板、聚焦主责主业作为能力培养重中之重来抓。
再直白点,其实就是一句话:选好关键岗位关键人。
想做好现如今的网信事业,关键是要建构起网络安全、网络意识形态、网络宣传、网络管理、网络社会组织等传统网信领域及网信产业发展、网信人才培育等新兴网信领域的顶层组织架构,能把这一切真正做到位的一定是关键岗位关键人。
以互联网舆情处置工作为例,一定不是上面这种“自黑”操作,而会从下面三方面入手,算是给读者提供一个工作视角。
一是事前预警。
网信既是政治机关,又是业务部门,承担着网络安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风险的防范重责,要比一般部门、属地具备更高的政治敏感性和专业鉴别力,我相信这就是总书记为何要对宣传战线干部专门点出“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的原因。网信部门要摆脱同级部门、单位可能产生“马后炮”“就知道事后参一本”等负面印象,建议可在舆情的事前预警上做足文章,特别是各部门各单位在涉社会稳定、涉重大项目、涉重要领域等方面推进工作前,以防范化解网上可能滋生风险的角度,给予其网信部门独有的专业意见及应对建议,来帮助各部门各单位更加全面的了解网上动向,我想如果能将这项工作作深,不仅会拉进网信部门与责任部门之间的工作距离,还会赢得当地主要领导的理解,避免后续落入“兜底”角色。
二是事中指导。
严格来讲,舆情处置并不是网信部门的主责,一来网信部门对具体的事件不具有专业视角的解读能力,二来网信部门从具体处置部门得到的线下情况很可能是被“删减”过的,但网信部门又脱不了干系,因为在绝大多数地方主要领导眼里网信是舆情处置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当舆情发生后,网信部门的事中指导就会显得至关重要。准确地讲,指导是一种把关,体现着网信的专业水平和对全局的把握能力,什么时候发通稿、哪些内容要修改、如何避免话题逆向传播、哪些错误观点会反扑、话题搭车热点碰瓷如何遏制等等,这些都需要网信部门给出专业意见,必要的时候还要下沉责任部门,全程指导操作。
三是事后复盘。
对于网信部门来讲,舆情不是过了就万事大吉了,还要懂得总结,形成具有可借鉴的经验性材料加以总结和提炼,以帮助更多部门单位在今后面临同样问题时提供一条可供参考的工作路径。当然,受到基层地域限制,可能不会有这么多的本地舆情进行总结,那么就要懂得收集那些其他地方发生的,但本地也面临同样问题的全网舆情素材,发现本地也存在的共性问题,加以及时会商、专题总结,通过类似舆情参阅等书面形式供本地主要领导、部门单位参考。比如,之前的社区书记因要求志愿者放行上级领导、“困难户家中摆放高档酒瓶”、“住豪华别墅”困难家庭这些舆情事件,都是比较典型的总结素材,如果能及时进行梳理汇总,随着决策层对网信角色的认识逐步加深,网信的工作地位也会伴随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