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个月,“胖东来红内裤”事件迎来了大结局......2025年5月28日,许昌市魏都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并当庭宣判:博主“两个小段”赔偿40万,道歉30天。这场持续98天的舆论风暴,始于一条播放量破千万的短视频,终于一纸彰显司法公正的判决书。胖东来通过真诚道歉、公开检测报告、处置相关人员、司法维权,打赢了这场“名誉保卫战”。但也折射出,在当前互联网“流量至上”乱象下,网络舆情更加错综复杂。
在这个“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有放大镜”的时代,官方回应和处置往往是舆情发酵过程中的关键,决定了舆情的后续走向,如果应对不当,“键盘上的火星”便能迅速引发现实社会的“燃点”。 因此,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成为了一道“必答题”。
一
回顾近些年的社会热点事件,有不少地方跟胖东来一样因应对得当而屡获点赞,但也有一些地方因处置不当而形成负面舆情。
“不说话”。一些地方把网络舆情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一旦出现网络舆情,就抱着侥幸心理,以为“躲一躲”“缓一缓”就过去了,选择“装聋作哑”“放任不管”,不仅错失了引导舆论的黄金时间,还会让网络舆情持续发酵。比如,“胡某宇事件”中,因为校方长期“沉默不语”,引发网友各种猜测,让这起案件逐渐发展为轰动全国的现象级舆情。
“不说真话”。面对网络舆情,一些地方急于“灭火”,只想匆匆了事,草草下结论进行通报,对调查过程语焉不详,对论证过程含糊带过,导致出现“定性不准”“结论不对”“措辞不当”,甚至与基本事实严重不符的问题,陷入舆论漩涡。“指鼠为鸭”事件中,一颗明显的鼠头,却被当地简单地认定为鸭脖,这种“掩耳盗铃”,只会“自取其辱”,不仅没瞒住事实,更将自己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不说真心话”。一些地方“自说自话”,不顾网民关切,只会“套模板”说“官话”,讲态度就“高度重视”,讲事实就“正在调查”,讲矛盾就“达成和解”,看似滴水不漏,实则“漏”掉了公众的信任与信心。更有甚者用“雷言雷语”回应,面对舆论,高高在上、信口开河,时常以夸张的言论歪曲事实,令人瞠目结舌。比如,某地生态环境分局局长用“喝茅台也能喝死人”回应“水体是否需要做毒性检测”,如此荒唐言论直接引爆了舆论。
二
舆论场既是凝聚共识的关键纽带,也是风险传导的“最快冲击波”。面对呈现新态势、新特征的舆论场,一些地方的“灭火式应对”“模板化回应”,不仅无法有效化解舆情,甚至还会造成更多不良影响。
引发“次生舆情”。由于掌握的信息有限,网民在接受网传“小道消息”时,往往难辨别真伪,经常会被一些“网络大V”带节奏,成为“流量棋子”。如果涉事部门抱着侥幸心理“装聋作哑”,或者避重就轻、转移话题,或者措辞表达不严谨、有歧义,必然会让网民浮想联翩,舆论关注的焦点也就会从事件本身转移到对官方处置措施的质疑上来,导致“小事化大”“大事变炸”。
产生“信任危机”。舆情的应对情况直接关乎政府公信力。舆情之所以会引起网民关注,根本原因在于网民对于事件背后暴露出来的问题的隐忧。即便只是简单的误会,若应对不当,也会让网民有所怀疑。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蔓延发展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风暴”,如果“躲猫猫”欺瞒掩饰,甚至企图通过“指鼠为鸭”睁眼说瞎话来掩盖事实,只会适得其反,陷入“塔西佗陷阱”。
造成群体矛盾。公平正义是广大群众的普遍诉求,“二次舆情”往往都伴随着公权力私用滥用、漠视群众利益等问题,不管大事小事,都可能成为引爆“大舆情”的导火索,尤其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如果应对不当,可能引发群体对立等社会矛盾。同时,由于网络负面情绪多、“节奏党”多,一旦引导出现偏差,让非理性的声音放大,网络空间极易沦为戾气和暴力的宣泄池,破坏社会稳定。
三
网络舆情真是猛如虎,但如果能“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好做”,用“真情实意”回应争议质疑,不仅不会“扣分”,还能“上波大分”。
要用真相说话。事实是最好的“驱霾剂”,越是网络传播速度快、网民参与多,越容易谣言满天飞,就越需要权威信息廓清风波疑云。官方通报是对外传达情况、动向和信息的窗口,如果通报给出的关键信息不明确、不准确,必然会滋生猜测之声。因此,必须坚持“公开透明、如实回应”,第一时间还原事件全貌,做到“有图有真相”“数据见真章”,及时消除现实与网络的信息差,消解网民的猜忌和质疑,让“节奏”回归正轨。
要用真诚对待。自古套路靠不住,唯有真诚得人心。回应有温度,舆情才会降热度,官方表态、回应是否真诚,网民隔着屏幕是能感知到的,若“息事宁人”草率应对,网民不会买账。要秉持“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正视舆论,错了就要认就要改,没错也要拿客观事实来释疑解惑,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诚恳回应。
要用真心做事。如果“说”是及时回应、引导舆论的关键手段,那么“做”则是解决问题、平息舆情的根本之策。俗话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网络舆情背后是民生关切,必须将“线上发声”和“线下处置”紧密结合起来,弄清楚舆情产生的根源所在,对能够解决的事情马上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事情公开承诺解决、实事求是说明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尤其是要改正已经出现的错误。“说到做到”“问题改掉”,舆情自然不会持续发酵。
古人云“救灾有奇策,真心是也”,应对网络舆情,唯有多些“真情实意”,方能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