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舆情事件由于事发情况错综复杂、管理权限相互交织,常常需要多地、多单位开展跨部门协同联动处置。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或因研判不足、认识不够,跨部门协同联处不力的情况屡有发生。而在此情形下,回应不及时、应对不专业、处置到不到位等问题便会接踵而至,不管是否本单位问题,都易被牵扯受到舆论批评指责,损害地方形象和单位公信力。因此,面对此类舆情,树立舆情应对处置全局意识,加强地方、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十分必要,本文专题梳理近段时间“跨部门”典型舆情案例,分析处置应对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为后续有效规避此类舆情风险提供参考。
一、救护车滥用警报器事件
事件描述:4月12日,墨脱公路一辆挂着外省牌照,车身有“经纬航空医疗急救站”字样的救护车一路鸣笛,让前方车辆让路,但有游客发现该车并未执行急救任务,且车上人员身穿便服并在景点下车拍照,疑为公车私用。游客报警后,当地公安局当日现场执法,拆除非法警报装置,对涉事人员处以行政处罚及警示教育。事件于5月12日被网络曝光,随后墨脱警方说明当时处理情况,相关地区卫健委通报涉事企业“经纬航空医疗”停业整顿、责任人免职等处罚决定,舆情逐渐消退。
舆情成因:对于此次事件,当地警方已在当日进行执法处理,但事发近一个月后依然产生高热舆情,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舆情搭车效应”引发舆论聚焦。事件曝光上网之时正值“协和医院4+4”引发舆论场震荡,两起事件同属医疗行业,还被网民认为同样存在“医疗行业特权”问题,因此形成强关联而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二是“社会敏感话题”激化舆论情绪。此次事件看似小事,但“特权”问题实际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直接踩踏公众底线,具有极强舆论敏感度,因此在关联“董小姐事件”后形成情绪化传播链条,舆情热度迅速攀升。三是“处置稍显滞后”遭致舆论质疑。针对此次事件,涉及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卫健、警方等多部门,在表达舆论关切、发布事件回应等节奏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协调、不同步问题,导致客观上出现了长达近一个月的处置“空窗期”。
启示建议:此次事件中,因涉及管辖权等问题,导致属地部门、职责单位、涉事企业等多方面出现了“管理真空”和“信息断层”,进而诱发舆论层面一系列的批评质疑。为防范此类问题,政企单位需从以下三方面提起重视:一是要建立跨地区、跨部门复杂舆情的早期介入机制。在涉本单位的跨区域、跨部门事件发生后,应结合事件情况、事件性质等具体因素进行提前识别研判,及时开展跨省域跨部门的处置协同工作,避免因“等一等”“看一看”等观望心态而掉以轻心错失处置良机。二是要把敏感事件处理通报放到处置工作的首位。与其他舆情事件不同,舆论对跨区域、跨部门敏感事件,会特别在意来自权威部门的信息释放,这是确保舆论讨论保持在理性轨道里的核心关键。通过通报,一方面明确向舆论传达本单位处置工作已收尾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能通过通报引起其他涉事单位的关注和重视,推动事件整体处置工作进程。三是不同部门在信息发布过程中要形成“联动角色”。对于跨区域、跨部门的复杂舆情,往往会因为管辖权、职责权等原因而出现思想认识不一致、处置动作不协调等问题,这时候就要在态度表达、信息呈现等方面下足功夫,为其他部门处置工作提供助力和便利,以形成处置闭环,从整体上削弱线下事件一旦演化为网络舆情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幼儿园虐童事件
事件描述:5月15日,事件相关情况经媒体曝光引发舆论关注。2024年9月至2025年3月间,鹏程幼儿园4名教师多次殴打3岁女童,致其全身瘀伤并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家长于3月24日报案,警方监控取证确认虐待事实。3月26日至4月17日,当地警方分两批对涉事教师处以行政拘留及罚款。涉事幼儿园全程未公开回应。据家长称,其中一名涉事老师在行政拘留期满后又出现在幼儿园,疑似回到园内继续工作。当地教育局于5月15日通过媒体回应“正在处理”,提及将下发整治方案。
舆情成因:此次事件之所以被媒体曝光并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既与事件本身的性质特点密切相关,也和处置部门在应对过程中的表现存在关联:一是线下处理不够到位导致事件被曝光。从事件发生后的警方处理到媒体曝光,期间相隔一个月有余。出现此种情况,较大可能为家长对幼儿园处理工作不满意(包括经济、态度等方面),转而寻求媒体曝光。也正是因为媒体报道,让此次事件曝光于网络,成为舆情扩大化、热点化的导火索。二是恶劣性质促使事件引发舆论聚焦。此次事件中,幼儿园老师多次殴打女童,性质十分恶劣并严重践踏社会道德底线和法律法规,舆论对此敏感度极高,这也是媒体愿意就此进行报道以及后续舆论聚焦关注的重要原因。其中,事件恶劣性质对于网民情绪化讨论具有较强催化作用,推动舆情迅速升温、持续走热。三是部门处置欠完善诱发舆论批评质疑。舆论对于当地相关部门处理处置工作存在较多讨论。当地已经对涉事老师进行处罚,但是处罚力度未达舆论预期;而当地教育部门处置工作明显滞后,涉事幼儿园并未对外说明处理情况,一度被解读为对于涉事老师的包庇纵容和对于事件的不负责任,引发舆论批评质疑,直接加剧舆情烈度。
启示建议:跨部门处置割裂带来的后果在该起事件中较为明显,教育部门“程序性应付”、园方“逃避性沉默”,综合造成舆情爆发并持续负面化。为防范和化解此类情况,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调查处理“组合拳”。公安机关作为接警单位,依法开展调查处罚是职责所在;而教育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承担着相应的监管责任。在警方对外通报处罚结果之际,教育部门应同步公开其职权范围内的行业惩戒举措,以此构建“法律惩戒、行业清退、机构担责”三位一体处置闭环,防止责任链条脱节。如有必要,也可成立联合调查组,整合调查处置情况进行通报,强化舆论对处理结果的认知。二是涉事单位要积极主动担负事件处理“主责任”。涉事幼儿园事前未落实管理、事中未做好沟通,已经备受舆论诟病指责。在此情况下,其作为涉事单位不仅不能置身事外、逃避责任,而是应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展开调查、严肃处理、推进整改。一方面能够配合相关部门形成全方位处理机制,避免因单方面处理让舆论产生“力度不足”的误解;另一方面良好的态度也有助于消除负面影响,逐步重塑自身口碑。三是教育部门要及时推出整改举措加强动态监管。幼儿在长达约半年的时间里多次遭到幼儿园老师殴打虐待,直至家长选择报警方才引起关注,教育部门对于学校监督管理的缺位显而易见。舆情爆发后,教育部门回应生硬、整改迟滞,是导致自身陷于被动挨打不利位置的重要原因。此次事件充分提醒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日常性监管工作,全力避免此类事件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开展整改,化舆情被动为工作主动,把个体事件舆情危机变为推动行业规范化契机。
三、小吃店加工胎盘胶囊事件
事件描述:4月6日, “粥阿姨小吃店”(注册名:月嫂服务中心)被曝光从事胎盘加工制成胶囊的灰色服务。商家自述顾客自带胎盘加工收费300元/个;若需商家提供胎盘则收费800元/个,并声称胎盘“从医院产妇手里弄来”。事件曝光后,商家迅速删除宣传内容,改口称“以前做过,现已停业”,店铺随即关闭。4月8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回应“已介入调查,联合卫健部门执法”,市卫健委补充说明医院胎盘处置规范(产妇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可选自留或按医疗废物处理),未回应胎盘流出医院的监管漏洞。
舆情成因:该事件迅速引发舆论关注,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事件敏感属性带动舆论关注。此次事件所涉及的“胎盘加工”现象,不仅存在伦理争议,而且因其日常少见自带猎奇属性,此外还与食药安全这一备受舆论关注、敏感度极高的问题紧密相连。多重因素下,事件爆料引发媒体曝光、舆论聚焦。二是情节涉嫌违法激化舆论情绪。作为一家月子中心,商家显然不具备生产宣称具有食药品功效胎盘胶囊的相关资质。其“从医院获取胎盘”的表述,诱发舆论对医疗黑产链的联想与猜测;而“胎盘胶囊可能传播疾病”这一健康风险传闻,更是加剧公众恐慌情绪。随着讨论不断深入,事件所暴露的内在问题进一步激化舆论负面情绪,推动舆情迅速升温发酵。三是处置“效能”不足加剧舆情烈度。事件牵涉市场监督管理、卫健两大部门,又包含医院妇产科室、月子中心这两大关联密切的“前后道”机构,客观存在协调调处难度,这或许是相关部门在事件曝光两日后仅回复“调查中”的主因,但显然无法说服舆论。同时由于相关部门回应中“各说各话”“自扫门前雪”,未对舆论关心的“谁来追溯胎盘来源”“如何惩处历史行为”等核心问题做出回应,进一步引发舆论对于执法效率与查处决心的质疑。
启示建议:此次事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复合型、复杂性特征,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协作才能有效化解。对于此类舆情处置,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要构建协同联处应急机制。要根据事件性质、涉及部门、风险等级经过综合考虑,确定主导调查处置的牵头单位,整合如市监、卫健、公安等调查资源,以联合调查组名义发布情况通报,各责任单位需对通报内容共同参与审核把关,避免信息碎片化。二要直击核心关切清晰回应质疑。以此次事件为例,舆情主管部门应列出舆论主要关注点、质疑点、风险点,聚焦回应公众质疑的“买卖胎盘是否违法”,商家“医院来源”说法是否真实,是否存在地下产业链或利益输送,预计采取何种处罚措施等。三要建立舆情回应长效机制防范风险。要准确把握好舆情回应的“时度效”,正确认识舆情发酵生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一时间的官方回应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在调查过程中注意提供有效网料,填补从事发到调查处理结果出炉期间的“空窗期”,缓解公众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