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海口警方通报“车辆拖猫事件”以及湖北黄石警方通报“17岁女生失踪月余坠江”这两起热点舆情事件,均凭借图文并茂的通报形式,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且整体评价良好,实现了澄清事实、以正视听的目标。
从通报形式的角度审视,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无疑让通报内容更加直观易懂,为舆情引导增添了新的有效手段。然而,图文式通报虽具备独特优势,却并非情况通报的常规选择,而是有其特定的优点与适用性。
一、图文式通报的优点
1.“眼见为实”强化证据效力
图文式通报最为突出的优势之一,便是“眼见为实”。通过图片将通报中的核心信息点进行强化展示,照片本身就成为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在海口警方通报的“车辆拖猫事件”中,照片清晰地呈现了猫被意外卷入车底的过程,有力证明了此事并非车主有意为之,迅速打消了公众的疑虑。同样,在黄石警方关于“17岁女生失踪月余坠江”的通报里,照片直观地展示了女孩轻生前的轨迹,明确传达出无人尾随、无人胁迫的关键信息,为事件定性提供了坚实的视觉依据。这种直观的呈现方式,让公众能够更直接地获取关键信息,增强了通报的可信度。
2. 体现官方调查的细致深入
照片背后往往凝聚着官方调查团队在大量走访、信息获取、数据分析和交叉比对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在图文式通报中展示照片及标注,能够让公众侧面了解到官方实体工作的开展情况,感受到官方对事件调查的认真态度和专业程度。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对官方通报的信任度,还能让公众明白,官方在处理舆情事件时并非草率行事,而是经过了严谨细致的调查,从而增强通报的说服力。
3. 提升通报的透明度
图文结合的方式在内部报告等材料中较为常见,但此类形式面向社会公开的情况相对较少。在舆情通报中采用图文形式,体现了信息公开的更大力度。这种透明度的提升,让公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事件情况,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猜测和误解。公众在看到图文并茂的通报后,会感受到官方在信息公开方面的诚意,进而更愿意接受通报内容,促进舆情的平稳引导。
4. 精准解释关键环节
两起通报中的图片都精准地指向了舆情中的核心关切点。在海口通报中,照片解决了公众对猫被拖行是否为故意行为的疑问;在黄石通报中,照片回应了公众对女孩坠江原因是否存在他因的猜测。通过图片这一直观手段,能够迅速抓住公众的注意力,将关键信息清晰地传达给公众,有效化解了舆情中的核心矛盾。
二、图文式通报的适用场景与限制
1.拉长引导时限,增加时间成本
图文式通报要求充分做足相关调查工作,并选择能够客观证明的照片。这一过程本身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照片的筛选、标注到与文字内容的匹配,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因此,它不适合需要快速回应的情况。在紧急舆情事件中,若一味追求图文并茂,可能会延误回应时机,导致舆情进一步发酵。
2.增加篇幅,需平衡图文比例
既然通报中加入了图片,文字量也需要相应匹配,以完整、准确地阐述事件情况。通报不能变成单纯的图说,文字部分仍然是通报的核心,要承担起对事件进行全面、深入描述的责任。这就要求在撰写图文式通报时,要精心设计图文比例,确保文字能够清晰地阐述事件背景、过程和结论,图片则起到辅助说明和强化关键信息的作用。
3.适用于存在争议性的事件
图文式通报特别适用于回应事件本身存在争议性,如网传事实不实,或涉事方提出质疑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照片可以作为展示证据的有力手段,强化官方结论的依据充分性,回应主要关切点。通过照片的直观展示,能够让公众更清晰地看到事实真相,从而有效平息争议,引导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如果是实情简单明了,公众更在意结果而非过程的舆情,则就没必要加图,有时用力过猛,反而画蛇添足。
4.需谨慎把握照片中的敏感因素
在图文式通报中,对于照片中出现的主人公、车牌、周边标志物、过路群众等敏感信息,要格外谨慎。除确需证明的内容外,要对无关信息进行评估,避免因照片中包含的无关信息而引发新的关注点,导致舆情复杂化。例如,在展示事件现场照片时,若涉及无关人员的面部特征或隐私信息,应进行适当处理,以保护相关人员的权益,同时也避免给舆情引导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综上所述,图文式通报在舆情引导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通过直观的呈现方式增强通报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提升信息公开的透明度。然而,它并非普遍适用,只适宜在情形相对复杂、调查时间较长、公众关注度较高、主要关切点明确,且能够通过照片说明方式直观解释的事件中使用。在情况通报中,规范准确的文字描述仍然是基础,照片只是辅助手段。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式通报等新形式也可能出现,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和形式,都要充分考虑必要性和适用性,以把事说清楚为最终目的,实现舆情引导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