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自媒体账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民,针对具体的事件,采取直播或视频记录发布的方式,通过网络展现事件的处理过程,并因为事件本身的矛盾,或是涉及相关部门的应对争议,形成话题,引发公众关注。这类网红维权挑刺类舆情近期屡有发生,如丹东一市监局被指未到午休集体离岗,如一游客在大连一餐馆门前停车被锁报警,如狂飙兄弟“打假”济南玩车研习社……这些事件从形式上说,都是网红维权挑刺类舆情。因每件事的情况不同,不做具体探究,从整体上归纳,这类舆情有着5个特点,相对应也有着应对思路。
一、都有明显的事件对错争议。指事件的核心矛盾中,争议的双方是需要做出行为判定的,要么是挑刺一方有错,要么是被指责一方有错,要么是涉及的主责处理部门有错,错在谁身上,错误的性质和影响如何,是这类舆情的显性矛盾,也因为公众对究竟谁错的关心与判断,形成了观点站队,甚至产生对立,由此推进舆情热度。
应对思路:此类舆情至少有两方面核心问题,一是事件矛盾本身要有所交待,说清谁对谁错,维权挑刺因何为来,那根“刺”得先明白理清楚,是确实工作有误,还是被鸡蛋里面挑骨头,事件本身的处理不能模糊;二是针对炒事行为本身要做出判断和回应,如何看待网络维权,如何保障自身的正当权益,这个态度也要明确,合理的接受,感谢监督,过度的也不应息事宁人。
二、都有视频流量助推。直播或现场视频记录发布是此类舆情的操作特点,有视频就有直观感受,有了其中的刺激点和各方表现,就有了话题性,因视频本身又便于被加工二创,往往源头视频很快就产生诸多的版本,助推传播。且此类视频往往具备高潮明显,头尾模糊的特点,高潮指突出现场争议,特别是不当言行冲突的展现,让视频更有故事性,头尾模糊指视频本身虽可能是直播但并不完整,究竟因何开始,究竟现场后续如何,往往并没有展现出来,留白留疑问更增加猜测空间。
应对思路:对片段化的视频传播造成的网民关注和猜测,最直接最实用的做法就是用更完整更详实的视频回应,如果前期缺乏本方能提供的现场记录,那么在后期就要把怎么推进如何处理的经过,多做视频展示,用视频回应对冲视频挑刺,在传播上才不会吃亏。
三、都有网红自身人设加持。挑刺舆情的网民,从主观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借事而为,本身可能并不专注于维权,但因为正赶上遇到了事,便借解决事件而做一把维权,但因为熟悉新媒体传播,能找准事件矛盾,又懂得如何加工提炼,能让事件迅速引发关注;另一类是专注此道有意为之,有着某一领域挑刺维权的人设,自身账号内容多为相类似内容,这类网民一般善于占据道义制高点,懂得如何去强化对方的错误。网红自身的粉丝群体,往往也是此类舆情中最先做出表态和参与的力量。
应对思路:人设也是双刃剑,如果打假维权类网红自身被曝光行为造假,或明显以牟利为目的,会直接影响到网民的态度。强调下观点,无论是现实和网络维权都是群众的权利,但无论是公权力还是个人,权利都不能滥用。
四、都考验被指责方或是介入处理方的现场应对能力。面对挑错质疑,面对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面对“认识我不”的压力,如何正确处理镜头下的矛盾,如何在直播中保持冷静,不被挑起情绪,这自然很难。
应对思路:形成镜头下的工作意识不是一日之功,平时不积累不培训,很难遇上事能用到,如果现场自身有不当言行怎么办,就事论事有什么错认什么错,不要因为某个细节问题的纠葛和回避,形成公众对于整体事件处理的不满。从原则上说,现场处置应突出以理服人和程序优先,以理服人是保持自身的定力,不做情绪化表达,程序优先是把该履行的责任先工作到位,不在环节上出现硬伤。
五、都会形成公众围观盼结果的效果。挑刺维权类舆情切不可形成长尾效应,越快说明情况做出结论,舆情的风险相对越小,反之越拖压力越大,特别是事件中若涉及多个相关部门时,很容易形成互相推诿不做为的质疑。此类舆情在传播发酵的过程中,网民的参与性强,因情绪化表达,同类事件参照、地域歧视等心理,会扩散出很多的话题枝叶,甚至产生次生舆情,比较典型的事,当对事件中某一方的情绪不满为主流时,该方过往的事件会被回溯,也可能有网民采取类似的直播行为再去探访,形成新的冲突矛盾。
应对思路:此类舆情要先明确主责部门,承担事件调查和回应责任,再从还原事件本身争议入手,解决源头纠纷,并对期间涉及各方的行为是否不当做出回应,重点是跟进明确的工作措施,而不能只强调态度而淡化实体结果,相对来说官方回应时,能提供的事实细节越多,工作措施和结果结论越详实,包括能把各方责任分别表述,是有利于公众更全面看待事件,分散情绪点,降温舆情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