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所著的《理解媒介》中提到“媒介即讯息”,充分肯定了媒介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新媒介技术的进步催生了微博、微信等平台自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得媒介的社会作用愈加明显。
但另一方面,在“人人皆媒”的众媒时代,舆论反转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因而分析舆论反转现象形成的原因,有利于追根溯源,帮助降低反转的产生频率和给信息环境带来的消耗。我们在此从弱传播理论的性别度、空间度、情感律、链接律、时间律等方面,分析舆论反转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厦门大学邹振东教授在其《弱传播》一书中提到,舆论场表现为“舆竞天择,弱者生存”的生态,换言之,我们生活的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强者占据优势,而舆论世界弱者占据优势。
舆论世界是现实世界的逆世界,在强弱属性、主次关系、轻重判断与情理导向上,两个世界方向基本相反。即舆论世界的强弱与现实世界的强弱刚好倒置,现实中的强者恰恰是舆论中的弱者。
同时,舆论世界是在争夺关注、认同与争抢表层中建构的表面世界。在其竞争性传播过程中,舆论世界在争夺关注时强者占优势,在争取认同时弱者占优势,在争抢表层中“比表面积”大者占优势。舆论的能量朝着有利于现实中弱者的方向运动。舆论反转现象的出现离不开人们的大量关注与聚焦。因此,从弱传播的角度探讨舆论反转现象的成因,不可或缺。
性别:女性在舆论场上有主场优势
舆论的弱定理认为:舆论世界是强弱倒置的世界,现实中的强势群体就是舆论中的弱势群体。而女性作为现实中的弱势群体,在舆论上表现为二重性,她们不仅作为弱势群体本身存在,又有想保护比自身更弱势群体的意愿。比如女性是儿童最直接的天然保护者。
实际上,舆论是弱势群体的天然盟友,因此,女性在舆论场具有主场优势。尤其当某些议题被打上女性化的标签,就可能赢得更多的同情,进而产生共鸣与关注。
加之后真相时代下,情绪主导真相认知,受众受刻板成见的影响,出现认知固化,从而增加舆论反转出现的概率。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女性主观提升了这种风险,而是对于女性等群体的认知偏见给反转的出现提供了更多可能。
空间:跨媒介叙事拓展传播渠道
舆论的空间度,指的是舆论传播范围的广泛性。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的是,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人们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变得愈发多元化,跨媒介叙事成为了一种主流,社会事件一旦得到舆论的关注,便会在网络空间的不同渠道传播开来,传播面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被放大。
加之全媒体信息传播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新方式,碎片化的信息相较于整体叙事更能博得受众关注。此外,传播平台的多样化、渠道的便利性也使得事件引发的舆论影响范围更广。在2016年“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中,舆论导向首先指向了男司机,称其毫无人性。但当女司机在路上随意换道的不良行为被曝光后,网友又对女司机进行了“人肉”和人身攻击。
再如2018年12月“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中,矛头一开始也指向女司机,其信息被曝光在网络平台,达到空前的影响范围。所以,跨媒介叙事会使得信息传播范围愈来愈广,舆论波及面自然不小。这种情绪化的舆论既容易反转,也容易引起负面效应。
情感:后真相时代下情大于理
弱传播理论认为:舆论世界是注重情感和情绪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情感相较于道理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因为舆论世界是争夺认同、关注的世界,而认同和关注就是情绪在主导。尤其在后真相时代的背景之下,先有情绪,后有新闻;先有观点,后有事实,情绪大于事实的例子屡见不鲜,相较事实与真相,人们更加追求感情上的共鸣与认同。刘建明也曾指出“情绪是舆论的唯一外部形态。”
在当前数字媒介环境下,由于匿名性的存在,受众意见表达会被法不责众的心理机制左右,表现出宣泄原始本能的冲动,情绪化的舆论会在互联网上极大程度散播开来。因此,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包含两种舆论形态,一是信息流,二是情绪流,这两种舆论形态是相互影响的。
在“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案”这件事情中,人们不再关注事发原因究竟是什么,而是一边倒地表达对于“女司机即是马路杀手”等话题的态度,表达对于女司机逆行不负责任的不满,然而在事实揭露的那一刻,舆论又倒向另一边。
链接:舆论的聚集关注
弱传播理论认为,舆论的关注聚集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依靠事物之间的链接联系,链接点数量越多,越容易传播,产生的舆论影响范围也就越大。譬如舆论场中的炒作就是典型的链接传播,不断制造链接点来持续吸引网民关注。
舆论反转现象之所以会在互联网持续很长时间,最重要的就是因为其链接点数量众多,聚焦了大量关注和讨论,在2021年5月发生的“四川成都高中生坠楼案件”中,由于校方没有即时辟谣,加之受众对学校一方的刻板印象,网络谣言层出不穷。此类事件一发生,责任首先会归咎于校方,上述等多个链接点,使得事件持续发酵,激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
另一方面,网络“意见领袖”对舆论的引导失范也是使得链接点增多的原因。他们是最先接触到相关信息的人群之一,也是将接触到的信息、意见或观点经过加工之后再传播给其他的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主要作用就是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让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影响更多的人。
一般来说,大V博主、互联网上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和权威知识分子这三类人在互联网络中扮演着网络“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有着巨大的粉丝群体和强大的号召力,在一个新闻事件被曝光的时候,粉丝群体往往会在“意见领袖”的推动和引导下做出态度的选择,由于大众具有从众心理,他们相信权威人士的言论,诸如有较大影响力的明星、大V博主和业内专家等。在这样的机制作用下,链接点不断被网络“意见领袖”创造出来,持续吸引受众关注,舆论热度只增不减。
舆论是有时间的,舆论的时间律告诉我们:舆论存在于时间,它始于关注,终于关注。因此,当舆论事件发生的时候,第一时间原则是解决矛盾最重要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