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服务
>
舆情研究
关于吉林银行取款事件的舆情点评分析
深色
大字
2024年06月21日 16:43
来源:
墩墩舆情课工作室
作者:
墩爸
关于电信反诈的话题,无论是新闻媒体、社会网民、普通市民,都会报以高度一致的认可和肯定。事实上,这些年经过以公安机关为代表的执法力量坚持不懈的持续努力,不仅让一大批罪有应得的犯罪分子绳之于法,更是让已经被诈骗团伙盯上的人民群众免于重大财产损失。
然而,既然全国上下双手双脚支持的电信反诈工作,为何会在实施过程中会引起质疑,甚至还让一些网民产生抵触抵制等负面情绪,引发了像这次吉林银行这样的全网性负面影响,这里面的问题需要搞清楚,这里面的症结需要找到,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对这类负面舆情做到尽可能地避免。
一、额外“成本转嫁”是事件的深层次原因。
以这起事件为例,当确定老人群体是犯罪分子实施诈骗的重点群体后,银行前台人员必然会通过一些比如询问、核查、核实等方法来确认“取钱老人是否可能遇到了诈骗”,以便能够快速上报属地公安机关(派出所),及时采取一些应急措施,避免储户的财产遭受损失。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中客观上外产生一系列时间成本、沟通成本、佐证成本,而这块额外产生的成本除了与储户大致情况的对话沟通外,其余应由银行和公安机关之间内部承担,而在这起事件中,这部分成本却是由储户老人在额外承担,即银行工作人员向派出所发出报备指令,到派出所核实储户账号过程中浪费的时间;后续可能接到派出所警察电话或现场了解产生的沟通等等,这才是事件之所以会引发负面舆情的深层次原因。
二、机械主义沟通方式造成的情绪矛盾
。
综合对比其他同类舆情特征可以发现,大多数这类舆情原本可以通过一些柔性的沟通及时加以化解,但因为一些银行柜员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与储户缺乏沟通艺术,导致储户在额外承担时间成本的过程中滋生对抗情绪,甚至产生被盘问、被盘查等十分不适的服务体验,进而导致事件一步步陷入持续而反复的“矛盾循环”之中,最终产生借助舆论力量表达不满的行为冲动。
三、电信反诈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
与其他犯罪领域不同,电信诈骗主要依靠针对特定群体思想层面的影响来骗取钱财,而我们知道,思想层面的事情往往不能被具体数字、具体符号有效固定,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防范电信诈骗的风险预警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地方设定“5万元”,而吉林银行设定“2万元”的原因,再加上来自上级部门对电信反诈工作到达率、目标完成率等一系列指标上的考核规定,由此形成了当前这种局面。
以上三点尤为重要,如果我们能够以这个事件为切入点,从上述三方面加以尝试解决,相信后续这类舆情发生的概率将明显下降。比如,尽可能地缩短银行与公安机关之间因为信息沟通而产生的时间成本,并对一线柜前人员的沟通技巧加以针对性的强化培训,同时加大典型案例的正面宣传,以真正让电信反诈过程中的全过程积极配合走进人们的心里去。
人民号
头条号
百家号
微信
微博
抖音
快手
支付宝生活号
返回顶部
使用微信扫码或者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重新打开页面后分享给微信好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