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的身体里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并且依据常识而生活。他们在判定某些事件是不是合理的、是不是有违常识的,常常是出于朴素的直觉。如果事件不那么合情合理,他们往往第一时间就会给出激烈反应。
比如,医生为了救治一个重症病人,而耽误了上课,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显然,生命第一,尤其医生,救死扶伤是最大的道德。
一、医学院的一个截图,引发一个舆情事故
近期,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对这样的医生进行了处罚,激起网友不满。
根据一份文件截图,今年5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9临床医学(英语授课)班级《Pediatrics》课程上课前,授课的俞莉老师发现其科室的患儿病情危重,为其做紧急处理,未能及时赶到教室,上课迟到29分钟。最终被认定为教学差错,扣除当月奖金2000元、全校通报批评、取消年度考评评优评先资格。
这个通报上网后,引起很大的争议。网友认为,救死扶伤远比准时赶到教室更为重要。学院应该强调自己价值观,应该以正向的引导为主,而不应该以处罚为主,否则这会导致价值观的困惑。这可能导致的一个极端可能性,就是医生一看上课时间快到了,可能会扔下病人,或者让同事代理,然后自己直奔课堂,这不光可能导致投诉,更带来道德风险和职业风险。
从学院的角度来说,严格上课制度,并给出具体的奖惩细节,本意就是为了严格教学秩序,但是没有料到,因为对于制度的严格遵守,却被自己带来不大不小的一个风波。
非常多的网友和媒体站出来为医生鸣不平。
二、严格考核常常是管理者自我挖坑
对于学院的领导来说,也会陷入一个较为艰难的管理困境。
如果不考核,老师们不一定会按时上课。甚至有可能如此严格的考核就是为了整顿此前一些老师的散漫作风。但是一旦考核,就会带来较大的双刃剑效应,考核规定是维护了,但是却也导致了较大的负面后果。比如此次处罚医生,未料到网民反响强烈。
一个单位或者机构,过于严格的考核,不光是个“负性”的做法,因为是从惩罚的角度来推动工作的,是“恐吓性”的,而且是领导给自己挖坑,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因为你需要为考核设立奖惩细则,并且为保持利益平衡而陷身难缠的仲裁事务中去。
就以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这次的风波来说,因为制度摆在那里,又有人投诉,根据制度管理的刚性原则就必须处理医生,但却因此引发了更为严重的后果。
三、严格考核导致了严重内卷并引爆舆情
其实更为严格的考核存在于基层。地方基层干部和群众,已经苦于各种严格考核很久,并且在现实中出现了非常多的考核风险事件,更导致了严重的形式主义大行其道。
比如此前,某处有个农民突然收到银行通知,说自己有银行债务,才知道原来是自己的身份证曾经被地方干部拿去申办小型企业,由此发生了贷款关系。媒体由此深挖,发现上级给基层干部下指标任务,要求当年地方新增小型企业必须要达到一个数量,但是地方经济又不好,凑不够数量,基层干部只好拿农民的身份证去办理证据,蒙骗过关。很多形式主义就是这么被逼出来的。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会收到上头各种各样的任务,上头又常常严重不放心,随即从制度“打补丁”,下达了严格的考核措施,稍有不慎,就是撞到枪口上。更经常的情况是,上头很多工作严重脱离实际,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来自于城市的想象,或者是宏大发展目标的任务指标的具体分解,上头仅仅要一个数字和结果,以论证宏大目标的合理性和现实可操作性。但是到了基层,就会发生严重的水土不服,或者遭遇群众的抵触。眼下各地都在反思那些安全生产的台账等留痕管理,是否起到了真正的作用?上级来检查也就是看台账是否完整,结果为了完善台账,地方和企业反倒将正经工作放在一边。很多时候,基层干部的智慧和精力,一半用来做实事,一半用来应付考核,常常是以形式主义对抗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的创新,超过了内容的创新,因为内容是不足的,是做不到的。归根到底,形式主义是考核过于严格,过于违反实际乃至违反人性导致的后果。
近期,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以《“办不了”:一条政务热线的别样通报》为题发布的一篇报道得到了网友的支持。说的是,临沂12345热线非常罕见地对于一些不合理不合规的诉求说了“不”。有的诉求就是不讲理的人提出来的,如果一味地满足,结果会导致更多的不合理诉求出现。关键在于,类似的诉求给基层带来了极大负担,如果满足不了,还会导致满意率降低,直接影响到考核。考核结果和基层干部的各种利益挂钩,压力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可知,临沂能够对于这种不合理的诉求说“不”,也是在考核压之下,基层社会负重前行而又进入窄胡同的结果,是一种基层意见的反弹。
很多地方的“舆情焦虑”,常常就是考核过严导致的焦虑。因为上头布置的很多任务,是需要较高的素质和能力的,甚至需要较高的物质基础,但是一旦来到基层,导致了本领危机和素养危机,为了应对考核,只好造假来应付工作,结果造假总有露出尾巴的时候,那就是舆情爆发的时候。
考核作为一种工作推进手段是必须的,但是需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可以接受的程度。
到了今天,到了一个关键点,考虑更为科学的考核制度,可能正逢其时。此时需要以制度化的形式,推出“容错机制”,也就是包容干部群众偶一出现的错误,允许他们进行一定程度的试错和探索,不能在他们头上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问责考核,否则他们就会忙着自保,再也想不到发展,更遑论创新。因为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和试错。如果不能容错,他们就只能待在过去安全的思维牢笼里,从而沦为保守主义和僵化思维的拥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