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文没有一个规范的定义,一般指舆情当事人写的网文,因文中内容的新奇度,趣味度、刺激性、伤害性等引发公众关切,形成舆情事件。对基于事实客观描述的文章,不在本文所说的“小作文”范围。
舆情中的小作文特点在于:
一是以料吸人。小作文能引发舆情,一定是所爆料内容的吸引力够强,要么触碰到了公序良俗的争议,要么是达到法律法规处罚的范畴,要么是透露出涉隐私不雅等足以吃瓜的细节,要么是涉及到了特定群体权益、动物保护、家庭暴力等自带流量关注的标签领域,要么是关联到公众人物、知名企业等关乎人设崩塌、品牌形象受损。小作文的料要足够强,才能迅速吸引注意力,但小作文的料又往往不够全,碎片化信息的模糊度更能激发公众一探究竟的兴趣,保持持续关注。
二是以情动人。舆情中的小作文,一般情感大于理智,情绪化的倾向明显,当事人的主观感受强烈,往往在对于事实的描述中,从个人角度出发,多出现“认为、必须、应该、肯定是、推测……”等主观判断词汇,体现的就是当事人这么想,这么以为。从旁观者的角度,既可能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也可能产生一面之辞的质疑。
三是以弱示人。小作文作者多是以权益受损者、情感受伤者、事件受害者的弱势身份出现,以此增加公众的心理同情分,我受伤害了要讨说法,我受威胁了要讨公道,我受委屈了无处申辩请求帮助……事件中的弱势地位,无形中会成为舆情中的优势体现。体现弱势的写法,一般是以声讨事件对方有恃无恐不讲理,质疑处理公权机关态度含糊不负责,连带所谓关联知情人明哲保身不发声,强化事件对自身带来的种种困扰影响为切入口,程度放大并反复强化,必要时配以现场图片、文书材料、聊天记录、本人自拍举证等为证明,以争取让更多公众相信小作文内容有真凭实据。
四是以诉逼人。小作文的目的性明确,有鲜明的指责对象和自身诉求,对于所指责方,可能会采取提供个人资料,曝光照片视频等方式来实名化针对,逼迫对方来进行回应,方式多为连续提问,抛出锋芒毕露的难题,要求被指责方自证清白。被指责方回应,则会因出现事件新声源新素材,而持续推高舆情热度,不回应则可以推论为对方心里有愧回避默认。小作文的伤害性直接体现在让被投诉指责对象处于舆情关注焦点上,左右为难。
五是以利诱人。小作文能形成舆情,除了自身因素外,更需要吸引流量加持,通过有一定影响力的自媒体或媒体介入,引用小作文内容作为素材来源进行二次加工以达到跨平台推广目的,这种流量叠加,对于小作文作者和跟进舆情的二次加工者都“有利可图”。同时,为达到增加支持效果,小作文写作者,往往会采取站队方式,即突出本人某方面特定属性,如性别、年龄、职业、户籍、毕业学校等,以争取有同样属性的网民产生心理认同和亲切感。
话说,一件事的是非曲直不能单看一篇网文,更不能只轻信单方信源及说法,但一篇足够劲爆网文却足以成为舆情事件的发酵点,毕竟舆情传播是先情绪后事实,小作文一出,就倒逼被指责方回应,增加涉及到处置部门面临的压力。
应对舆情的根本是以事实说话,但对加叙加议加了情感因素的小作文,也可以从其本身内容中寻找矛盾和疑点,舆论场上如果哪一方被证实说谎,其所提供信息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就会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