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身份证,拍摄视频,以个人讲述方式述说被侵害被损害情况,控告伤害者或者对处理主责部门的态度、力度、结果表达不满和质疑,这种实名视频举报,是当下舆情现象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形式,此类舆情具有以下五个突出特点:
1、批量效仿,搭车热点事件以博取关注
当某一个现象级热点舆情事件出现,其引发关注的方式或者是刺激网民情绪的情节,就可能成为其他人想“成功复制”的模板,因此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中,当地一名蛋糕店老板和一名酒吧驻唱歌手的实名网络举报,被关注后迅速得到响应和处理,这种自拍自述自媒体传播的方式就进一步成为了网络流行,可以说在近几天的微博和短视频平台中,行为、内容相近的实名举报批量出现,这既是热点舆情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涟漪效应,又是维权表达中一信多投四处反映希望被重视的心理反应。
批量效仿实名举报,无疑会让核心事件的整体舆情更加复杂,次生舆情发酵率增加,波及面也从原核心的事件本地本区域,扩展到多地多领域,呈现“点多面广时间长,真假参半难分辨”的特征。
2、实名出镜,以亲身亲历增加内容可信度
当事人自己视频讲述,辅以身份证或相关证明文件,举报者以真实面貌示人,以提升公众对于其所反映内容的信任程度,达到帮助其提升热度,促进涉及到的部门回应处理的目的。此类舆情中,讲述者一般会突出弱者形象,从受损经过、切身诉求、语气表情等多重因素来激发公众的同情心理。
需要注意的是,实名出镜并不代表反映的就是事实,一方面确实有受害者现实中问题解决遇阻,借助网络来维护自身利益;一方面也有执念积怨,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后,在网上夸大其辞,甚至是造谣中伤。因此,此类舆情最重要的还是自身真实性的问题。眼见不一定为真,有调查才有真相。
3、快速破圈,视频方式利于传播扩散
实名视频举报,多以当事人本人注册的新媒体账号进行首发,之后借助平台传播和转发网民的圈群关系,特别是有一定粉丝量的中介账号的转发,得以迅速扩散传播。一方面,举报者有个人新媒体账号,便于网络传播时作为第一信源使用,若有网民产生兴趣或是引起媒体介入,可以直接在网上联系到举报人。另一方面,举报视频多为3至5分钟的短视频,适应网民快速收看的习惯,且视频本身便于保存和二次加工,便于跨平台跨圈持续传播。
虽然视频本身更直观,但也因为视频清晰度、时长等问题,一些“核心证据”并不能充分让网民看清楚想明白,特别是当只有举报人自述,而不能举出现场视频照片、裁决文书等实锤证据时,观看者的存疑心理也会产生。
还需要注意一点,由于视频利于二次加工,也会有其他网民通过混剪、重编、加评点、加推测、做类比等方式,推出更有冲击力或话题性的“再加工举报视频”,这种加料版,在舆情形成过程中作用明显。
4、指名道姓,被举报人或投诉对象压力山大
在此类视频举报中,当事人诉求明确,对于举报对象也是实名点出,甚至晒出工作地点、名牌、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投诉处理部门的,往往也有针对的具体主办人责任人。这种网络压力,对于被投诉方是相当之大。倘若投诉属实,那是工作不当而带来的咎由自取,倘若反映不实,则对于被举报者则是无妄之灾。其实实名举报也好,实名被举报也罢,在维权、调查、处理的过程中,都应该保护好个人隐私的界限,而不能随意逾越,现实中如此,网络上也不能随意,实名举报在解决个体的具体问题时,是积极的有效的,但如果成为了一种网络上的滥用,成为一种低成本的“流行”则对于网络环境的伤害不容忽视。
5、增压放大,网络举报多借助媒体或中介推广资源
举报人在发布视频及相关内容时,常伴有@相关账号、媒体账号、地方或领域有影响力营销账号,或是加挂热门事件话题,在热门文章下跟发等方式来实现快速引起关注的目的。从根本上说,视频实名举报是一种吸引关注的途径和方式,借助了网民们刷视频的阅读习惯,揭示了一定时间内公众对某个特定热点事件的关心,并不代表某种情况现实中的高发频发,而只是网络集中汇聚展现,形成了问题此起彼伏的印象。
对于实名视频举报引发的舆情,从应对来说,三步走的思路要明确。一是应重视,二是要甄别,三是要还原到现实的解决途径中。
实名举报是群众诉求的反映,要重视不能漠视,回应要及时,涉及到的部门要迅速与举报人取得联系,了解具体情况,这种回应,首先是针对举报者,其次考虑公众的关切程度。“已经关注到这一情况,已和举报者取得联系,相关工作正在开展”这种表态式回应可以考虑;通过主动沟通,由举报人反映工作进展的选择同样有效。
网络举报是否属实,现实情况究竟如何,自身工作有无过错,调查处理怎样开展,甄别真假,准确定性,才能把握好后续的工作方向。还得牢记实情决定舆情,事情查得清,责任摆得明,处理有结果,回应才能得到支撑。若确需结果式回应,要素也是三点,事实调查,过错判定,责任追究,要说就说全面,只有结论没有证明的引导是难达效果的。
网络是现实情况的折射,但也有明显的放大效应,网络上的热点更极端化,平平淡淡的事件得不到关注,网络上的表达更情绪化,言语更犀利,一言不合就怼,不站队就是对立面,这也造成网络上的认知和实际生活中切身感受的差异。对于网络舆情更是如此,保持客观理性,既重视网络情绪,又不被网络压力给带偏,真心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