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常被形容为“网络风暴”,这并不夸张。
一个人的声音虽然微弱,但当千万网友的注意力聚焦于某一话题时,足以引发一场舆论风暴,甚至推动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
如果将重大负面网络舆情事件比喻成一颗炸弹,那么,导火线的点燃往往是一瞬间。通过对导火线“型号”的归纳提炼,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网络舆情的认识。
一、镜头下的雷言雷语
网络舆论场天生有“猎奇”属性,越离奇,越有违常识,越突破底线,就越能博取眼球、吸引关注,迎来无数网民围观的狂欢。
从“我爸是李刚”的权力傲慢,到“懂什么叫外交豁免权”的特权思维,从“喝茅台也能喝死人”的荒诞辩解,到“就是鸭脖”的指鹿为马,还有近期“行人走路未保持安全距离”的不恰当表述,这些让人惊掉下巴的“雷言雷语”,往往能成为舆情爆发的起点,迅速引发舆论共振。
雷言雷语的背后,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应对媒体能力欠缺的问题,本质是耍特权的傲慢与无理。当权力或资本优越感的外显,极易触动了公众对公平正义的敏感神经,最终招致舆论场的反噬。
二、有损公平正义的案件线索曝光
互联网具备快速、便捷、广泛的特点,使得网络监督成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重要构成,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很大程度的彰显。
直播中,翟天临的一句“不知知网”,仝卓的一句“更改学籍”,引发的是公众对违反教育公平问题的猛烈抨击。社交账号中,网民“北极鲶鱼”的一句“感觉贪了”,周劼炫富晒关系时的一句“家族传承吾辈责”,为纪检监察机关提供了丰富、直接的反腐败线索。
不管是当事人的“自曝家丑”,还是网民的“硬核举报”,都会受到网络舆论场的高度关注,相关职能部门对这类案件线索也会第一时间响应,形成了线上与线下的良性互动,合力推动了社会进步。
三、社会高度关注的公共安全问题
网络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充满着人们喜怒哀乐的世间百态,负面舆情事件所暴露出的问题,往往涉及公众日常生活的焦虑与担忧。
比如,吉林疫苗案、三聚氰胺奶粉案,乃至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邯郸初中生将同学杀害埋尸案等等,无论是从本地传播扩散至全网,还是媒体曝光引起网络热议,其成为重大负面网络舆情事件的原因,一方面是事情本身太过骇人听闻,另一方面人们会不自觉代入“受害者”角色——若是“我”遇到怎么办?
有问题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问题被遮遮掩掩。互联网舆论就像阳光,当细菌病毒曝晒在阳光下,公众虽然会忧虑一时,却也会通过民意驱动群策群力,实现肉眼可见的好转。
四、违反公序良俗的奇葩操作
“未来,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安迪·沃霍尔提出的“15分钟定律”长期被人们反复引用。到了互联网时代,他的预见已然成真,每个普通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引发巨大争议。
比如,近日北京地铁上的辱骂事件,有人因辱骂其他乘客“穿得像要饭的”遭到强烈谴责,而有人因一句“我愿意跟他挨着”温暖全网。再比如,在成都街头走一走的“牵手门”,以及多个深夜发出的控告违背道德问题的PPT。这些网上的“瓜”,其实根子在线下,在于个人私德不修。
网络舆情事件是一面面令人心惊的镜子,我们每个人要深思的,不是如何避免被网络聚光灯照到,而是不做没有素养、损害他人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说,网络也恰似一道“紧箍”,让胆大妄为的人心有敬畏与忌惮。
五、伤害公众朴素感情的公愤事件
近年来,随着网络舆论环境的日益清朗,绝大多数网民已形成基本的朴素共识,心中有着不容触碰的底线。
比如,某脱口秀演员侮辱志愿军,在网络上出现了一边倒的斥责巨浪,职业生涯落得“凉凉”下场。比如,某影视演员扭曲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罪行洗白,立刻引起网民的强烈不满,最终被“全网封杀”。还有网络用户“对号某某”在直播时,发表言论侮辱革命先烈刘胡兰,被多名网友举报,该网络用户受到公安机关处罚。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言论自由不等于自由言论。尤其是将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污名化,肆意篡改历史、亵渎英雄先烈,影响大众认知、伤害公众情感的网络行为,既决不应该,也决不容许。
由此来看,网络舆情的终极解法,既要“事后灭火”,也要“事前排雷”,从每个人日常自觉对照做起,让舆情导火线中的每个“火星”都能在萌芽阶段降温冷却,自然能避免“雷区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