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事件的发生除了自身的事实因素外,还与一定时段的社会心理、网络传播环境相关,以上海警方查处地铁男子猥亵事件为例,舆情总体具有概率性、重复性、升级性和特异性特点。
近日,上海地铁车厢内发生一起典型猥亵事件。监控视频显示,一名身着正装的中年男子在拥挤车厢内对相邻女乘客实施肢体接触。其他乘客发现异常后立即拍摄取证并报警,民警于列车到站后迅速到场处置。
值得关注的是,该男子被控制时反复强调“认错人”的异常反应,以及现场视频中受害女子激烈挣脱的肢体语言,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三小时后,上海公交警方通报确认违法行为人王某被行政拘留。
但舆情并未平息,次日网络又出现“二人系同事关系”的谣言,警方二次通报澄清,最终舆情周期持续五天,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3.2亿。
概率性特点
概率性特点指事件发生的比例关系。
在地铁每日庞大的客流运营环境中,涉及乘客间的纠纷乃至侵害类事件就是概率性发生的,这是可预见的风险,也是应该有相关处置和应对准备的。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地铁网络四通八达,日均客流量巨大,在高峰时段,车厢内人员密集,人与人之间身体接触频繁,这就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在这种高密度、高流动性的空间里,发生乘客间的冲突或侵害事件并非偶然,而是与地铁运营环境紧密相连的必然风险。
重复性特点
重复性特点指事件行为本身有诸多相似相近之处,如不管发生在哪里的地铁骚扰猥亵行为,其行为表现和被发现报警,查处的过程基本相同,考验涉及地警方的处置效率和舆情应对能力。
在此次上海地铁男子猥亵事件中,违法行为人趁车厢拥挤,对身旁女乘客实施猥亵行为,这一行为模式与以往其他地铁猥亵案件如出一辙。而被其他女乘客发现后,现场人员及时报警,警方迅速介入展开调查,这一系列流程也与其他类似案件的处理方式高度一致。这种重复性反映了地铁猥亵行为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也凸显了加强地铁安全防范和执法力度的重要性。
同时,作为舆情事件,确实可能相似情况在不同城市不同线路上发生,但从处理结果和应对方式,也应该是一致的,避免公众因为横向对比,而产生对于处理结果和回应速度的质疑。
升级性特点
升级性特点指当类型性舆情在短时间内多频次发生时,会产生一定的舆情升级现象。
一是对公众造成的心理冲击升级。形成公众“怎么又有这样的事”“会不会我也遇到”的种种疑虑甚至不安全心理。近期,地铁猥亵事件频繁曝光,使得公众对地铁出行安全产生了担忧。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段,人们原本就处于紧张的通勤状态,这些负面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焦虑情绪。
二是事件伤害性认知升级。因事件本身行为的程度,以及现场视频传播热度等原因,让公众认为事件的伤害性更强。在此次上海地铁男子猥亵事件中,现场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视频中违法行为人的丑恶行径和受害人的惊恐表情,让公众对事件的恶劣程度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从而认为事件的伤害性更大。
三是社会现象讨论升级。指当媒体对某类舆情梳理盘点时,就会将个案个事,提炼为某种社会现象,进而引导公众讨论发生原因和处罚处理的匹配程度等。媒体对近期地铁猥亵事件的集中报道,引发了公众对地铁安全、女性权益保护等问题的广泛讨论,舆情的情绪方向就会产生更多方向。
特异性特点
特异性特点指具体事件中的不同之处,或是说具体一起舆情中的特殊刺激点。
如在上海地铁猥亵事件中,违法行为人看似道貌岸然的外貌,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反差。如在被其他女乘客发现被拍摄的视频片段中,受害人和违法行为人的现场应激反应。又如之后出现的“二人竟然相识”的网络谣言及警方的跟进处理。这些因素就是具体这一件舆情中的特异性。
特异性特点,往往决定着一起舆情的热度、公众的情绪讨论点、传播过程中观点的矛盾性等,有些时候还可能产生的“人肉搜索”等行为。因此,在处理此类舆情事件时,需要充分考虑其特异性,采取更适宜的应对引导措施,既要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体现法律的力度和权威性,又要注意提示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综上,上海地铁男子猥亵事件作为一起典型的舆情事件,充分体现了舆情事件的概率性、重复性、升级性和特异性特点。
分析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舆情事件的本质和规律,理解每起舆情事件都是一个模板和示范,或有经验可学,可有教训要避,为应对和引导相似舆情时提供有益的参考。
对于反复出现的类型案事件,可探索建立“案例数据库—传播预测预警—预案工作指引”的智能应对体系,实现法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