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3,舆论场热点事件频发,现象级事件、话题迭出,在传播层面展现出一些突出特点,折射当下舆论心态变化;舆论生态的演进革新,让各方工作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展望2024,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如何在当前舆论环境中进一步提升舆情素养,有效规避舆情风险、利用流量赋能自身发展?本文从基层舆情应对、社会心态引导、企业舆论环境塑造、网络平台治理、新技术风险防范、大国网民形象塑造6方面提出建议。
基层舆情应对专业性、能动性待提升 上级部门“放权不放任”利于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前,基层部门和单位在综合舆情素养、舆情应对理念和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不足,面对网络舆情容易产生“本领恐慌”,担忧上级问责与依赖上级“兜底”的心态并存,舆情处置效果往往不佳。随着网络舆论监督能量不断扩大,未来基层部门单位舆情应对压力预计只增不减。在此背景下,基层亟待正视自身问题,尽快补足短板,提升舆情应对的专业能力。上级部门也需调整管理思路,将舆情处置工作适当放权基层,充分调动基层的主观能动性;舆情处置过程中可给予专业指导意见并进行必要的监督,但需避免“大包大揽”“随意提级”削弱基层责任意识和主动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紧迫感。
主流宣传需规避“合成谬误” 社会治理和新闻舆论工作可融入对主流价值的温和引领
要从根源改善网络舆论生态,尤需重视从社会心态层面进行引导,有关部门需注重两方面工作:
一是主流媒体开展宣传引导工作时,要注意加强“一盘棋”统筹,避免议程设置中各说各话导致“合成谬误”。
二是官方社会治理和舆论心态引导需找准立足点,注重想网民之所想,设身处地理解网民的想法和感受,做到平等、真诚交流,切实回应网民关切,避免高高在上的说教、缺乏共鸣等不当做法导致“翻车”。
政企合力引导舆论理性看待企业经营和决策 为民营企业发展塑造宽松友好舆论环境
较为严苛的道德和价值评判标准或不利于充分释放企业活力。对此,政府和企业需协同发力,通过实体工作和宣传引导为企业发展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首先,民营企业需强化合规经营意识,有关部门需有效监督和依法惩处企业侵害员工权益的行为,避免劳资矛盾不断激化。其次,官方宣传可侧重强调民营企业对稳定增长、吸纳就业、促进创新方面的贡献,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运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与央国企扮演不同角色。企业方面可从构建健康的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成长空间等角度开展对外宣传,提升企业美誉度,增进公众对企业经营和决策的认同。
分类分级进行内容精细化治理 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提升平台治理质效
一方面,对于较为常态化的社会议题讨论和社会表达保留一定言论空间,使得普通的个体的消极情绪通过正常途径得到释放,并能对事情本身予以解决,逐渐形成较为理性、中立、客观的探讨和解决问题的氛围。
另一方面,督促网络平台主动落实主体责任,通过“技术+人工”的综合方式,加强对违法、违规信息的识别和管理,对网络谣言及早发现、及时溯源、即刻处置。针对“信息茧房”问题,平台在算法推荐中也要引入“把关人”角色,增强个性化推荐环节的价值引领和内容多元化。
此外,还要发起和动员广大网民也参与到网络综合治理的进程之中,构建网络群防群治力量,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以达到网络空间治理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持续跟踪新技术发展态势 前置风险识别和监管工作
针对AIGC等新技术风险,建议管理部门密切跟踪网络技术和平台发展趋势,将风险识别和监管工作前置,由事后治理转为事前监管,提前防范各类舆情风险。2023年,相关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如我国首份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规范性监管文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人民日报走出一条“用AI治理AI”的人工智能治理之道。
国际议题加强主流舆论引导 塑造成熟理性的大国网民新形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大国地位日益稳固,国内民众得以“平视”世界,但当前仍存在易被网络大V观点“带节奏”,导致国际舆论对我国国民形象产生负面观感,不利于民间外交的开展等问题。
有鉴于此,官方需重视加强主流舆论引导,对于民间争议较大的国际议题需让媒体和专家学者及时发声,全面客观阐释问题并作出专业判断,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加大传播,确保理性声音触达受众。与此同时,还需重视通过长效引导提升网民的国际问题素养,例如主流媒体进一步拓展国际新闻报道维度,加强深度分析类内容策划,提升民众思考和判断能力,助力塑造成熟理性的大国网民形象,为从民间层面讲好中国故事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