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类通报是常见的官方通报类型,其作用和撰写要求上有着一定规律性特点。具体来看,交通事故类通报要突出体现事故性质和限定事故影响。
说明事故性质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一、直接写明某地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明确界定性质。
二、以处置主体方式说明,如某地发生一起两车相撞事故,接警后公安交警部门迅速出警开展协助送医、现场勘查、恢复路面交通等工作,以交警现场工作的方式来说明事件性质。
三、以发布主体方式来说明,如以××交警的新媒体账号进行通报,自然能体现管辖和定性,但有些基层交管部门并没有自身的政务新媒体账号,只能以市区县局的账号发布,此时可通过通报落款的方式来体现,如发布情况通报的账号是某某分局,但情况通报的落款可以写某某交通支队,以体现工作主体。
四、以行为描述的方式来体现,包括但不限于说明出行目的,如上下班途中、接送孩子途中等;车辆自身性质,如本地牌照私家小客车;车辆搭乘人员,如搭载其家人、同事,接单送预约乘客等。这些信息的适度释放是为说明这是在正常出行过程中偶发的交通事故。
五、从行为人称谓或关键词的角度说明,如肇事司机,肇事车辆等,又如常见形容事故原因的词汇,剐蹭、追尾、操作不当、疲劳驾驶等,公众看到这些词,自然和交通事故挂钩。
从限定事故影响角度减少标签化因素
精确说明发生时间点:从发生时间上,要相对精确地说明发生时间点,一般对应到具体的几时几分,不要使用模糊时间,除非是追溯式通报,用上午、中午、晚间式的时间描述,作用是为了淡化与早晚高峰、放学时段等概念重合,但时间因素是交通事故类通报中的必须要素,建议精确方式说明,更体现客观权威。此外,交通事故通报中的时间点,一般有事故发生时间、接报警时间和现场恢复时间、抓获逃逸司机时间等,从事故描述角度,就突出事发时间;从事故调查勘查角度,就突出接警时间;从体现保障畅通角度,可介绍现场恢复时长;从第二通报落点角度,可从事故调查进展节点介绍……总之交通事故通报中的时间因素要明确使用目的。
使用行政路名路段和方位词:从事故发生地点角度,通报要使用行政路名路段和方位词,如某某路,某某路口南侧等,不要使用大行政区划概念,如某市某区,让事故落在具体点上,而不是落在大面上。此外,一般不建议使用地标性建筑参照,如某某大厦门前,以避免因公众对地标性建筑的熟悉而提升关注度。
不要增量信息:从涉事车辆角度,通报中不要增量信息,如车辆品牌、型号、性质等,豪车事故、特定网红品牌车辆事故、公交车事故、校车事故都是舆情中的敏感点,官方通报要避开,说明必要的车牌信息、车辆属性信息即可,如本地牌照小客车、工程车辆等,除非是特定事故,事故影响度大,网传有不实因素,公众产生猜测,才需要把事故的有效信息多做说明。
信息适度原则:从涉及人员角度,交通事故类通报的信息也是适度原则,肇事方信息一般限定在性别、年龄,除非是职业司机,必要时可表述为网约车司机、公交集团驾驶员等,受损受害方人员信息尽量淡化,说清人数和交通行为关系即可,交通行为关系包括司机、乘客、骑车人、行人等,说清对应关系有助于公众理解事故过程。
不能对公众遮掩:从伤害度角度,对于造成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不能给公众遮掩的印象,要么直接用笼统表述,事故共造成几死几伤,要么分类表述,如事故造成几人当场死亡,几名伤者送医,伤者应体现有无生命危险,或以抢救、救治、医治、检查等不同程度的词汇来让公众感知伤者程度。
写明事故对路段的影响:从事故对路段交通影响的角度,如对当地交通确实造成较长中断和拥堵,从回应角度,可以写明为救治伤者,现场勘察,交管部门采取了临时道路管控措施,并于×时恢复,感谢交通参与者的理解与配合。
适度表态避免二次伤害:如果事故较为惨烈,或有刺激性的视频和图片流出,官方通报中可以适度表态,为避免给死伤家属造成二次伤害,请勿传播事故现场视频。
此外,当交通事故中伴有双方因口角发生争执并动手、故意别车斗气等治安违法行为时,则应坚持整体通报,以性质恶劣、处罚重的事故优先通报为原则,明确通报主体,一次性通报结果为宜,避免出现分头通报或事只说一半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