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毒狗,还是警察“暴力管教”,都算不上好事,却偏偏引来效仿或追捧,这说明事办到了人们心里,甚至可能很多人早就想这么干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社会情绪?怎么办?这是事件带给我们的深度思考。
一
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对某件事表达态度的方式越发便捷,再加上网络匿名性这一特点,网民往往在屏幕后直抒胸臆表达情绪。综合观察,相对负面的社会情绪背后,大致体现出三种现象。
对恶劣行径的集体讨伐。一些社会现象或事件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背离,与朴素的文化道德相冲突。例如毒狗行动,极端事件蔓延的原因之一是养犬带来的安全隐患、公共卫生问题、扰民问题等长期未解决,不断累积的民愤终于爆发。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1200万人被狗咬伤,虽然近些年各地都推出了文明养犬、安全养犬的相关倡议意见,但恶犬伤人的事件仍屡屡发生,此前媒体就多次报道恶犬咬死、咬伤孩童事件,与养犬有关的纠纷更是从未间断。
对养犬带来问题的不满是长期而普遍的,所以当有毒狗事件发生,人们就觉得“解气”,似乎找到了解决问题、释放情绪的“出口”,于是去模仿。但大家都知道,无故毒狗是残忍的、不道德的,可是当道德规范已经“圈”不住愤怒,人们就会为“以暴制暴”叫好,将之看作“正义之举”。
类似的话题还包括对拐卖儿童的罪犯是否施行死刑、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是否入刑等等。
对现实难题的无可奈何。警察对未成年人“动粗”当然不妥,放在以往早已被口诛笔伐,但在这次的事件中,警察却成了许多人眼中正义的化身,是因为比起警察的“管教”,人们觉得校园霸凌更可恶、可恨。近些年,校园霸凌事件此起彼伏且越来越恶,已经成为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的重要威胁,人们对此深恶痛绝却又无能为力。此时,有警察出面管教校园“小霸王”,简直犹如“替天行道”。各地网民争相给警察送锦旗,并不代表人们对警察“动粗”的认同,而是对整治校园霸凌问题的迫切期待以及对有人出面管这事的支持。
近年来,高铁霸座、食品安全等涉及权利侵犯、处罚不公、道德缺失等问题的现象,也都容易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强烈不满。这些现象背后很多是短期内难以调和的冲突,但若始终找不到解决路径,一旦有相关事件爆出,就会引发激烈的公众情绪。
社会舆论的放大效应。互联网是情绪的放大器,无情绪不传播。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对网络热点事件的讨论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尤其是在一些社会公共议题方面,如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医疗卫生、教育以及两性关系等方面,更容易触动网民的情绪开关和道德信念,激发网民强烈的情绪共振。在互联网的棱镜效应下,社会舆论会将事件数倍放大,很多人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温和的理智声音不知不觉被压制,只剩下尖锐极端的声音,这种现象有百害无一利。
二
社会情绪具有交流功能,它能告诉我们哪儿出了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让其发酵成极端情绪,是它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
重视解决小问题,防止拖成大矛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各种矛盾的积累往往在日常,而激化只在瞬间。不管是毒狗行动,还是“动粗”警察被送锦旗,复盘这些引起极端情绪的案例不难看到,小的矛盾、纠纷没有得到及时化解,就很有可能酿成大的风波,尤其是在广泛诉求长期得不到回应、看不到解决希望的情况下。
因此,要重视解决小问题,注重从源头治理,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拿养狗纠纷来说,与居民生活最为接近的物业、社区等基层组织要切实负责,对于那些违规养狗、拒不配合管理的居民,要以大多数人的权益为准则进行及时处理。就校园霸凌来说,学校作为重要的责任人,事前预防、精准干预、事后调解,哪一项都至关重要,在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和稀泥,认真找原因、想措施、平争端,真正减少类似事件发生。
科学引导舆论,营造包容理性的网络氛围。当公众只是以朴素的价值观来对事件进行判断时,极容易出现“情胜于理”的思维后果。因此,化解网民负面情绪需要加强舆论引导。
一方面,要加强舆情预警,善于甄别和回应真问题,真解决问题,避免“小概率”事件在网络上泛化传播。另一方面,更加注重情绪治理,科学引导公众情绪,以适度宽容和积极理性的姿态弥合分歧,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对于民众而言,我们不可能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世界,多一些理性思考,多一些平和心态,不被互联网极端情绪裹挟,避免信息茧房,才能做到“兼听则明”。
总的来说,种种社会负面情绪的背后是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要解决情绪,首先还是得解决问题,并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解决问题,创造并维护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