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场景”的形成及应对
舆情事件中,受刻板印象及思维定势的影响,网民很容易将正常的公关手法视作套路。舆论场关于套路化的指斥实际上是猜疑空间的极化。
在实际处置过程中,要避免因简单粗暴的管理而激发网民“此事必有蹊跷”的怀疑,最大限度压缩非理性的遐想空间是重中之重。
主要做法有:一是依法依规处置,通过持续的正向信息剥离事件所具有的时效性、重要性、趣味性等传播要素,引导受众关注度逐步下降;二是合情合理规避处置过程的情节化、悬疑化,通过逐级授权等举措,削弱事件的戏剧性和围观热度;三是审慎考量该议题后期的新增变量;四是营造诚意解决问题的信息场景,避免个案在舆论场弥漫偏见与非理性。
“贴标签”和“撕标签”经常演绎为舆论场互相攻讦的舆论暴力。网民不断地参与“刷标签”,虽然推动了事实真相的澄清和底层民意的彰显,但也会引发一系列衍生问题。
因此,要重视对网络标签的管理,使事件的性质限定于其本身,不做泛化解读。其主要做法有:一是厘清基本事实,搞清楚“是什么”,避免堕入“对错”争辩圈套,造成“站队”评论联想;二是聚焦善后举措,说到位“怎么办”,避免落入“原因”评论误区,触发追溯既往心思;三是注重沟通实效,弄明白“怎么看”,避免“极化”口气语态刺激网民情绪,反向添加引导变量;四是代入情感视角,从情理法角度结合事实协助网民正确认识事件实质。
舆情事件中的“污名化”,特指网民对涉事个人、单位、组织的网络形象进行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断传播行为。由于网络传播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一种虚拟的集合行为,要想避免“污名化”干扰,可采取以下路径:一是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立行立改,做到即知即改、真改实改、全面整改;二是尊重客观规律,排查潜在风险,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认清短板和不足;三是加强动态监测,避免搭车炒作,避免群体模仿或恶搞等网络虚拟集合行为出现。
当前,网络信息的“泛娱乐化”发展态势逐渐引起各界关注。起哄与围观“名场景”经常成为网络舆情中的杂音异符。
舆情事件的娱乐化表达,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达到恶意人身攻击的极致化状态甚至践踏法律底线;二是网民将此类恶搞当作时尚,甚至自封为“网络亚文化”表达;三是各类自媒体平台、圈群传播成为舆情事件娱乐化传播的重灾区;四是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导致维权困难,助长了舆论场的不良习气。
要规避“名场景”泛娱乐化炒作风险,首先要依靠网络空间法治化,严格网络执法,引导网民遵法守法,确保网络传播中的不法行为得到相应惩罚;其次是加强对网民的教育引导,塑造网络价值秩序,积极抵御网络舆情“泛娱乐化”思潮对主流价值观的消解与冲击;同时,要落实各类自媒体所依托的网络平台的监督管理责任,强化网络综合治理,加强网络社交平台、各类公众账号等的管理等。
二、“名场景”现象折射多元社会心态
新媒体为个体情感、群体心理和社会心态的表达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和场域。这种舆论生态使舆论的“非理性”特征明显,具体表现为表达目标向证明“自我存在”方面转换,表达方式向“借题发挥”转换,表达结果向“舆论极化”转换。这些转换在重构“名场景”的同时,也影响着群体互动组织形式。
“名场景”或“名场面”在网络中被广泛使用,成为舆论场的新梗,客观上反映了公众对于网络的依赖度加深,网民对多元化信息的需求和表达也越来越大。言论失范,助推了“名场景”现象的极化,加剧了舆情个案的污名化。
“名场景”激发了民众意见表达的积极性,但非理性言论挑战正确价值观,社会心态呈现出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特点。网民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个性表达的张扬,与相关舆情议题本身的顽固性和反复性碰撞,从而出现讨论场景的不兼容。
归纳来看,网络舆情“名场景”泛娱乐化传播,不仅会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还会影响受众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网络态势感知。
三、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思考与展望
舆情处置的“名场景”,时刻提醒着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思维方式,积极适应新媒体、善用新媒体,将其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抓手。
公众面对网络上大量的“名场景”信息感到困惑、迷惘,这也造成人们是非观念模糊。形成一定的舆论合力后,还会促生新的舆论方向。要纠正这种认识偏差,就要重视互联网时代舆论场风向标的变化,舆论引导要换位思考,通过充分的探讨和具体的分析来纾解舆论情绪、凝聚社会共识。
各类“名场景”的频繁出现,提醒广大领导干部不仅需要对涉事民众负责,还需要向真实世界和虚拟空间围观的人群负责。面对互联网这个社会舆论放大器,各级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加快更迭新媒体认知,尊重受众的参与权,重视其背后的民意表达及利益诉求;另一方面要具备在公开、透明的情况下迅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营造和谐高效的舆论氛围。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使网络舆论场、社会舆论场、媒体舆论场最大限度地整合起来,尚需各方同心协力;如何构建中央与地方、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主流媒体与商业平台、大众媒体与专业媒体的相互联动机制,在交流互动中扩大社会对公共事件的共识,还有较大空间。
四、结语
新媒体的政治参与,使现行的社会治理方式受到一定的冲击。社会管理者既要共同推动传播手段创新,也要多花精力解疑释惑,多花功夫“活血化瘀”,防范妥处各类社会风险,才能最大限度规避舆情“名场景”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