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舆情已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舆情管理则是政府与企业回应群众关切、维护公信力的关键环节。然而现实中,一种令人忧心的“跑步机现象”正悄然蔓延:工作人员看似步履不停,忙着统计数据、整理台账、发布通报、层层上报,如同在跑步机上奋力奔跑,却始终未能迈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一步。这“只动不进”的虚耗,不仅让舆情应对沦为表面功夫,更会让小矛盾演变为大危机,侵蚀群众信任的根基。
跑步机现象的五大症结,让舆情应对成为程序性动作
跑步机现象的本质,是将过程忙碌等同于工作有效,用表面动作掩盖实质缺位。从实践来看,其具体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部分工作人员陷入形式大于实质的误区,将精力倾注于数据收集、拍照留痕、台账整理等台面上的事,对推动舆情解决的大事、要事、难事视而不见。舆情发生后,迅速发布已关注的通报以彰显行动力,后续调查却避重就轻,绕开群众关心的核心诉求。
面对舆情,层层上报、拖延应对的现象同样普遍。明明是职权范围内可解决的问题,却非要等上级发话;事实清晰、本可及时回应的诉求,偏要在层级传递中耗到舆论升温。
过度公关、缺乏行动则是另一种典型病症。一些主体将舆情应对等同于舆论控制,热衷于发布正面通稿、维护媒体关系,试图用公关手段来平息舆论,却对舆情反映的实际问题无动于衷。
机械执行、缺乏创新则是舆情应对管理中的一种惯性操作,无论舆情性质、规模如何变化,都套用道歉声明、成立调查组、发布结果的固定流程,其本质也是危机公关能力的缺失。在应对截然不同的舆情时,采用千篇一律的通报模板,并不能针对性地解答公众疑问,无法满足舆论对事件真相和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更加容易引发舆论的质疑和不满。
还有一点,在面对舆情事件时,部分工作人员将网上合理诉求视作麻烦,对舆情过敏,把正常问题反映放大为风险,动辄就用捂盖子的方式掩盖问题。
跑步机现象折射出的认知与作风偏差
其一,政绩观错位。部分工作人员将舆情应对等同于舆情管控,把发布通报、整理台账、消除负面帖的数量作为考核指标,而非以“问题是否解决”“群众是否满意”为导向。在这种认知下,做表面文章比解实际难题更省力、更易出成绩,形式主义被逐渐看重,忽略了采取正确的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其二,责任担当缺失。层层上报的拖延、捂盖子的被动,本质上也是怕担责的心态作祟。部分工作人员将不犯错作为首要目标,面对舆情时,宁愿将责任推给上级、推给流程,也不愿主动牵头解决。这种责任转嫁的思维,让舆情应对变成了“踢皮球”,基层等上级指示,上级等情况核实,核实过程又因怕担责而反复拉锯,最终错过舆情处置的黄金时间。
其三,专业能力不足。机械执行、缺乏创新的背后,是舆情管理能力与复杂舆论环境的不匹配。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对舆情规律的认知,不懂得根据事件性质、群众诉求、传播路径调整应对策略,只能依赖既定流程照搬着去回应;同时,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产品质量舆情,不懂质量监管流程;面对民生纠纷,不熟悉政策法规等等,最终只能在发布声明等表层动作里打转,无力触及问题核心。
破局跑步机现象,解决实质问题很重要
要让舆情管理从空转走向实效,关键在于摒弃表面功夫,聚焦问题解决,从认知、责任、能力三个维度发力,构建主动回应、实质解决、长效跟进的应对体系。
首先,要重塑认知,正确看待舆情。舆情的本质是群众诉求的表达,与其“捂盖子”“删帖子”,不如主动倾听、坦诚回应。面对民生类舆情,与其发布笼统通报,不如用坦诚沟通掌握主动权。只有转变对抗式认知为服务式认知,才能避免将精力浪费在控制舆论上,转而投入解决实际诉求中。
其次,要压实责任,划清权责边界,杜绝层层拖延。针对“上报耗时间”的问题,需建立分级响应、限时处置机制——明确哪类舆情由基层直接回应,哪类需上报协同,同时设定响应时限,避免“责任悬空”。
最后,要培养问题解决型思维,打破机械执行惯性。舆情应对能力的核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走流程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强跨界培训,让工作人员了解质量监管、民生政策等相关领域知识;另一方面,要鼓励创新应对,根据舆情特点定制方案,并针对性地开展专家解读,而非按部就班式发布声明。同时,建立案例库,总结舆情应对管理的成功经验,避免重复出现只公关不行动的认知错误。
舆情管理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实践
舆情管理中的“跑步机现象”,看似是工作方法的问题,实则是作风与理念的问题。它反映出部分主体将管理舆情等同于管理群众,将应对舆论异化为规避责任,背离了舆情管理的初衷,舆情管理不是控制声音,而是解决问题;不是追求表面平稳,而是要真正回应群众关切。
在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舆情是社情民意的直通车,每一次舆情应对,都是一次与群众沟通、增进信任的机会。真正有效的舆情管理,应当是问题导向而非形式导向,是主动作为而非被动应付。唯有跳出跑步机怪圈,将解决实质问题作为核心,以群众满意为最终目标,才能使舆情管理成为连接社会与治理主体的桥梁,而非彼此隔阂的壁垒。也才能在每一次应对中夯实治理根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真正实现治理能力与公众获得感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