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多起“摆拍”事件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一是瑞士卷事件,网信部门已经表态要调查核实;另一起则是大货车撞劳斯莱斯事件,被撞的劳斯莱斯车主高调表示,不需要李先生的赔偿,也不需要货车的保险来赔偿,一度引发舆论高赞。但舆论最新进展显示,交警和网信部门均已对此事表态,网信部门也留意到了舆论对摆拍的质疑,“是否介入还需等上级指示”。
情绪价值为王,各种摆拍横行
放眼当前的互联网,摆拍行为可以说十分常见,是“自媒体”自我表达的重要形式之一。摆拍现象横行,一方面与快速发展和迭代的互联网技术有关,短视频制作门槛差不多已经降低到一部手机就可以搞定。另一方面则是市场需求即网民需要决定的。从网上各种热门和不热门的短片来看,主题大多数都是网民比较关心的问题相关,比如爱情、婚姻、情感、育儿等。高明的“自媒体”博主更是善于利用冲突因素,裹挟网民参与讨论,炮制各种热门话题。
和新闻注重真相不同,“自媒体”和短视频更加注重情绪价值。一个短视频作品,不需要时间、地点、人物等具体的新闻要素,只要有故事和冲突,就能引发关注和代入,达到流量效果。因此,尽管不少人批评短视频“三无”,但并不妨碍短视频的流行。对于大部分受众而言,娱乐、放松、打发无聊时光等需求,压到了对真相的追求。在此基础上的平台流量激励机制,进一步强化了短视频过度追求情绪价值的倾向。
消极影响频现,流量窒息人性
就像传统的各种娱乐节目一样,广大网民利用“自媒体”平台发挥聪明才智,编制段子制造笑料,也是在满足人们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获取流量收益和回报,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受众数量(即流量大小)不仅表征着短视频的受欢迎程度,也关乎短视频创作者的责任。一言以蔽之,流量收益与责任担当是一体两面,流量收益越大,责任越大。如果责任不能与流量收益同步提高,这样的短视频必然会遭到流量的反噬。
今年2月,猫一杯炮制的“秦朗巴黎丢作业”事件,是非常典型的事件,影响恶劣,相关账号被关停,责任人被行政处罚。最近的瑞士卷风波和大货车撞劳斯莱斯事件也引发了网民强烈的质疑。前者被疑炒作性别对立,后者则有消费爱心的嫌疑。相关短片,当然提供了情绪价值,但只有情绪价值显然是不够的。有的情绪价值只关乎审美,但有的情绪价值则需要明确真假。各种虚构事实、消费爱心、滥用情绪价值的小作文,在网上早已是“过街老鼠”。当前,同样运作思路的短视频,不过是“人人喊打”的继续而已。
摆拍应该明示,网上自有公道
对于上述提及的种种短视频乱象,2023年7月,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提出了13条具体治理措施。其中要求“自媒体”在发布涉及国内外时事、公共政策、社会事件等相关信息时,网站平台应当要求其准确标注信息来源,发布时在显著位置展示。发布含有虚构情节、剧情演绎的内容,网站平台应当要求其以显著方式标记虚构或演绎标签。这些规定,就是为了防止自媒体对情绪价值的滥用。在短视频平台,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不少短视频做了相关的标记。
另一方面,滥用标签化、情绪化的场景博关注,之所以遭到舆论反噬,也是因为世间自有公道。“自媒体”或者短视频博主并不是生产情绪价值的工具,他们还是整个网络生态中的主体,是网络社会的参与者和网络空间的建设者。诚然,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是,网络空间也并不排斥现实空间,现实空间的一些基本规则(比如诚信、公平等)同样适用于网络空间。面对现实空间的不满,“自媒体”博主可以打造一种人设,在虚拟空间把情绪价值拉满,但这种人设同样需要真实,需要自恰,需要自我同一。这是取信于网民的根本,也是其在网络空间立足的基础。千万网红“王妈”塌房,原因就是流量压到了人设,标榜尊重劳动者,实际却“吃相难看、剥削员工”。现在,网民对瑞士卷风波和大货车撞劳斯莱斯事件存疑,也正是对流量至上的恐惧,因为这种脱离真实的情绪价值的泛滥,危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