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郑州大学生夜骑开封一事在网络走红,引发公众热议。不少大学生从郑州市金水区出发,每人租用一辆共享单车,沿郑开大道一路向东,骑行50余公里后,抵达开封。在开封游玩一夜后,次日乘坐郑开城际铁路列车返回郑州。这是一件有意思的网络事件,既体现着大学生的青春激昂,也反映出开封文旅等部门顺势而为的态度和做法,但其中也有一些舆情风险值得注意。
首先,大学生夜骑开封的走红有着多方因素,心理层面上,充满了青春气息和挑战精神。这种说走就走的旅行方式,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青春记忆和向往,引发共鸣。传播层面上,社交媒体的推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新鲜有趣冲上热搜,大学生夜骑开封的事件通过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多平台被广泛分享,又具有开放的话题性,不仅涉及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旅行方式,更因为郑州开封两地的文化氛围,旅游资源差异等,让这种骑行增加了更多的知识面和趣味性。夜骑开封本身就是一种新颖、独特的旅游方式,符合了当下年轻人对于旅游的探索和创新需求。此外,开封文旅等部门也希望把这种自发骑行转换为城市形象宣传,从而投入了一定的宣传资源。
凡事都有两面性,夜骑开封也引发了对于安全和管理等问题的关注,不少人担心这种长途骑行的安全性,以及一旦发生意外应该如何处理。该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管理问题的思考。如何规范类似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确保参与者的安全,避免一阵风后匆匆叫停,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安全问题。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么多人结伴夜间长距离骑行,这其中潜在的交通安全风险自然存在。有些参与者,可能根本就没有骑过这么长的距离,有的可能就是一时兴起参与其中,体力和骑行技术参差不齐,就说大车队结伴骑行本身,就有着一人摔倒,连累一片的可能。再加上这一路上的路况也不都是平坦大路,在机动车和自行车混行路段,这种风险就更大。具体说,交通事故风险方面,集体夜间骑行,尤其是在照明条件不佳的路段,极大地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骑行者视线受限,加之可能的疲劳驾驶,都可能导致意外发生。此外,郑开大道作为连接两地的交通要道,车流量大,混行情况下更易发生事故。在个人健康问题方面,长时间骑行对参与者的体能是直接考验,未经过充分准备和体能训练的骑行者可能会面临体力不支身体不适,甚至突发疾病的风险。
二、管理责任问题。从网传信息来说,大学生们是自发参与,但三人行必有主导者,一群学生在一起形成的车队,也有领骑者,他或她能否承担的起带队的责任?作为在校学生,学校在这样的行为中要承担怎样的责任和义务?万一发生紧急状况,谁来协调解决,又是未知数。具体说,自发组织的活动往往缺乏专业的安全指导和应急预案,没事万事大吉,出事手忙脚乱。在夜骑行为中,领骑者的责任意识、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应急处理能力都很重要,但却又难以保证,一旦发生事故,责任归属就是难题,组织者、参与者、共享单车平台、学校及地方政府都可能被卷入法律纠纷中,增加了事件处理的复杂性。
三、秩序影响问题。大规模的夜间骑行队伍若忽视交通规则,如闯红灯、占用机动车道,不仅会扰乱正常的交通秩序,给其他交通参与者造成影响,还可能引发公众不满,质疑交管部门为何不进行处罚。特别不希望夜骑队伍会出现和某地暴走团一样的场景,自势人多,就不遵守交通法规,红灯不停,机动车道照走,肆意而为。实际上,人流车流达到一定量级时,必然会造成交通压力增大,出现拥堵问题。
四、模仿效应带来的问题。此类活动的走红可能激发更多地区的模仿行为,若缺乏有效管理和指导,可能导致一系列类似活动的无序开展,增加社会管理的难度和风险。毕竟夜骑开封能够成行是有着一定主客观条件的,这里能顺利骑行,不代表着别的地方也照此操作就不出事。此外,随着骑行频次和规模的增加,目的地的接待能力、公共设施及环境承受能力将面临挑战,特别是对相关部门的主动做为应对能力更提出更高要求。比如交通和交警部门,面对这样的情况,该不该采取一定的保障措施,如制定针对性的安全保障方案,增设临时照明、加强路面巡逻,特定路段车辆引领等。又如文旅部门怎么结合这一群体的出行时间和规则,设计引导旅游线路安排,避免因游客激增导致的服务质量下降或安全隐患。总之,目的地要考虑能否提供足够的接待条件和服务措施,怎么既能满足骑行者的需要,又不会被认为是选择式特惠式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