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认为应对公布领导干部手机号码这样的亲民宣传持保留观点,甚至是反对意见,一来是因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拉进了与市民网民的情感距离,但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的真实现状,最后很容易沦为一场“作秀”闹剧;二来则是因为在“捷径动机”的作用下,让原本完全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解决的事情变得非常复杂,而这恰恰是对制度体系建设的干扰、甚至是破坏。
不久前,有一个地方县级市通过属地官媒的途径向社会公布“全市领导干部手机电话”的“亲民”举措经媒体转载、社群传播后引起了讨论,本文认为不要将其作为可借鉴可宣传的工作加以效仿,以防止产生额外的负面舆论风险,比如“今天公布私人电话,什么时候公布财产”这些让自己陷入被动陷阱的负面议题。
从公开舆论层面及社群圈层等互动环节的反馈已经较为明显,而舆论评价之所以更倾向于“不认同”“宣传作秀”等负面评价的原因,分析应与以下三方面有关。
一是公布私人手机号码有混淆工作与生活之嫌。涉事地方可能是出于主动服务动机意愿,营造为民办事正向氛围的宣传目的,但也要注意方法、路径、方式上的尺度区分,毕竟除去公职的身份,领导干部也是一个社会人,也有自己的私人生活和私人空间,用私人手机号码代替正常工作的值班电话,不仅有侵犯个人隐私之嫌,还会给被公布领导干部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系列的负面连锁反应,存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之嫌。因此,按照依职办事、公事公办等程序原则,以公布线下具体职能部门的值班电话,同时辅以地方党委政府的值班督查督导电话为宜,才是更有可行性、支持度更高的工作路径。
二是容易对正常问题解决造成路径干扰。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绝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存在“捷径心态”,即能拨通市委书记电话的事情,基本不会去拨区委书记的电话,更别提乡长、镇长这些“芝麻小官”。也就是说,看起来公布领导干部电话是在体现“亲民”善意,千方百计解决实际问题,但实际上的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即一些原本完全可以,也应该通过合法合理途径解决的问题,因为有了高级领导干部私人专线这条“捷径”而变得复杂,再加上既然公布手机号码这条途径、就要满口答应解决问题的心态,很容易陷入死循环,这一场看似“很得民心、很解民情”的舆论烟花之后,面临的将是一系列对线下各种追问的现实难题。
三是容易诱发“人治还是法治”的有害议题。这是一个极易被挑起的有害议题陷阱,无论是“真实解决了实际难题”,还是“通过电话也没有解决问题”,都会落人口实、遭人诟病,尤其是“还是人治思想作祟”“地方领导一句话就解决说明了什么问题”“没啥用,打了很多电话也没解决”这些可能接踵而来的意见观点,都有可能形成持续性的舆论伤害,无论是否起到了作用。
事实上,更应当围绕效果导向,形式服务效果、效果反哺形式,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性的工作循环。也就是说,人们痛恨的是形式主义,而非形式本身,必要的形式可以促成效果,并且突出效果。如果只是为了形式而形式,对现实效果帮助不大,甚至还会产生反效果,那么这样的形式还是不要做,因为真的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