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打造独具特色的北疆版“枫桥经验”
多元化解矛盾 守护草原平安
从蒙古包内的温情调解,到“护边驿站”的精准定位;从“法治乌兰牧骑”的金色普法品牌,到四级综治中心的高效协同——一套富有草原特色的北疆版“枫桥经验”正在形成,将和谐的种子深深根植于这片辽阔草原。
近年来,内蒙古公安机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边疆治理现代化目标,将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与现代治理智慧相融合,构建起一个集源头防控、文化浸润、科技赋能与多元共治于一体的立体化矛盾化解体系。如今,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幅多元共治的和谐画卷正徐徐展开。
预防为先+文化浸润 源头治理筑牢平安根基
秉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理念,内蒙古公安机关将矛盾化解工作前移至基层一线,依托“社区警校”“板凳会”等灵活形式,建立立体化、全覆盖的矛盾信息感知网络。婚恋纠纷、邻里摩擦、草场争议……各类潜在矛盾被悉数纳入动态监测的“雷达”视野,实现了“防范于未发、化解于萌芽”。
3月26日,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纳林高勒边境派出所民警在走访中发现,额济纳旗移民村两户居民因牲畜买卖引发纠纷。民警迅速依托“社区警校”平台召开邻里座谈会,采取“法规讲解+温情唤醒”双轨并进的方式,最终促成双方和解。这起纠纷的高效化解,正是内蒙古公安机关创新推行主动警务的生动体现。
在广袤的草原上,各地公安机关因地制宜,探索出多样化的矛盾化解路径: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民警通过“早市问需、板凳议事”动态收集社情民意;鄂尔多斯乡村民警传承“背包警务”传统,携带土地档案与普法手册行走田间,以“法理+人情”融合化解灌溉纠纷;霍林郭勒市公安局沙尔呼热派出所针对辖区企业聚集特点,推动建立班组关注、领导约谈、派出所报备三级干预机制,从源头上遏制纠纷产生……
内蒙古公安机关将矛盾调处、普法宣传与法律服务同步推进,用文化浸润培育群众法治意识。这些兼具地域特色与预防功能的创新举措,如草原细雨般温润无声,精准渗透到边疆治理的每一个角落,滋养着北疆大地的和谐与安宁。
科技赋能+群众智慧 打造草原特色调解体系
去年7月,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发生一起草场纠纷,“护边驿站”迅速派出搭载卫星定位设备和电子档案系统的流动调解车赶赴现场。民警通过精准比对历年草场划分电子图,仅用3小时便完成了界限勘定与调解协议签署,高效化解了这起纠纷。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纠纷调处环节,更延伸至风险预判的前瞻管控。今年年初,鄂尔多斯市公安局大力推进基础管控中心建设,在9个区旗成立基础管控中心,在78个派出所设立基础管控岗,构建起内外协同的联动体系,并依托110警情和12389平台,系统梳理重复报警与信访投诉类纠纷,提升源头预警能力。
“邻里草场有纠纷,及时沟通莫冲动,化解矛盾找安睦隆!”近日,鄂托克旗公安局苏米图派出所民警在微信群中这样提醒牧民。民警所说的“安睦隆”,蒙古语意为平安、和谐,如今已成为当地基层治理的特色品牌。
据介绍,苏米图派出所依托嘎查治保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嘎查义警三支力量,组建了10支“枫桥安睦隆”调解队。他们通过建立微信工作群,实行24小时“警民联调、警司联调、警律联调”三级联动,上门提供法律咨询,推动纠纷调解团队、法院巡回审判团队和律师三方开展常态化巡回调解。
“我们共有10个嘎查和2个居委会,居住分散,最远的距离派出所70多公里,而且警力有限。这10支依靠群众建立的团队,就成了最前沿的安全防线。”苏米图苏木党委书记朝格泰介绍。数据显示,这套充满民族特色的治理体系已累计调解矛盾纠纷300余起,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
内蒙古各地公安机关紧扣地域特点,创新构建特色群防群治格局。在广袤牧区,锡林浩特市“牧民之家”凝聚乡情筑牢和谐根基,新巴尔虎右旗“草原110”联动“蒙古包哨所”织密防控网络,阿拉善左旗“都贵楞”巡防队以农牧民自治守护生态安全;农区与城区则依托多元主体激发治理活力,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青城义警”协同“三警联动”护校安园,兴安盟“雪城义警”穿梭于大街小巷开展巡逻防控、服务群众。多方力量协同并举,形成牧区与农区城区优势互补、共建共治的生动局面。
部门联动+矛盾联调 织密多元共治网络
今年1月,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居民杨某驾车撞伤赵某,双方因赔偿问题僵持不下。滨河路派出所启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联合街道办工作人员、交警、保险公司人员和法援律师开展调解,并协调司法鉴定中心上门鉴定。经过4个多月努力,双方最终达成赔偿协议。
在内蒙古,部门联动、矛盾联调已成为普遍共识和常态做法。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回民区分局中山西路派出所联合司法所,整合街道办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及公益律师等多方力量,打造两所三融矛盾联调中心,提供一站式调解服务,并借助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多部门实时联动,确保调解过程全程留痕、协议具备法律效力。
“像赔偿金争议这类复杂纠纷,我们会第一时间介入,为当事人厘清法律问题,并全程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在调解室隔壁的律师驻所办公室,值班律师牛龙飞介绍。
赤峰市公安局与司法局深化共防共建共治,积极推动派出所与司法所之间的党建、业务、人员融合。目前,全市168个派出所和177个司法所已全面开展两所三融协作。2024年以来,两所共排查矛盾纠纷1.9万余起,化解率达99.7%。
此外,内蒙古全域推动四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构建起高效运转的矛盾化解中枢神经系统。在通辽市综治中心内,34家单位集中办公,20个功能室协同联动,形成“受理—分流—调解—司法确认”闭环流程。今年以来,全区县、乡两级综治中心已分别化解矛盾纠纷3.8万余起和1.5万余起,化解率分别达94%和93%。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靠的是各部门拧成一股绳。”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治安总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更高站位统筹边疆治理现代化实践,创新多元调解机制,构建多维治理体系,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