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老乡,最近生意咋样?接到陌生电话,一定要提高警惕,多方核实对方信息。这是警民联系卡,遇到可疑情况,随时找我。”8月9日晚上,河南省新郑市公安局龙湖派出所华南城社区民警马玉璞带领社区警务团队深入夜市摊点、人流密集场所进行走访,向群众发放反诈宣传手册。
8年前,马玉璞成为华南城的社区民警。她每天起早贪黑,从绘制辖区地图到探索“一群五队”工作法,从华南城警务室到马玉璞警务室,从社区民警到“警察闺女”……社区越来越平安、警民关系越来越融洽。有难事、找马玉璞,有纠纷、找马玉璞,已成为华南城社区群众的共识。
去年以来,河南省公安机关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鲜明导向,以规范落实“四丰富两提升”为重点,持续深化“一村(格)一警”工作,在夯实公安基层基础、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上下足功夫,通过做实主动警务,有效降警情、控发案、除隐患,实现社会治安良性循环。
强化顶层设计,夯实基层基础根基
河南省公安厅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两队一室”警务改革、社区警务工作清单化指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系列文件,本着党建引领、公安主导、力量融合、共建共治原则,丰富职能、丰富团队、丰富载体、丰富保障,有效提升“一村(格)一警”工作水平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现代化水平。
河南省公安机关推动派出所所长、社区民警“进班子”,加强与综治、司法、信访等基层单位联动;建设以社区民警为牵动的社区警务团队,协助民警开展基础信息联采、矛盾纠纷联调、治安秩序联防等工作;探索推行“登门入群”“背包住村”“板凳议事会”“流动警务室”等新形式;完善社区警务考核模块,确保警力下沉至社区。
“今年我们将深入实施‘百千万’提质增效工程。”河南省公安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重点建设100个条件较好、规范运行“两队一室”的派出所,带动全省公安派出所标准化建设大提升,重点建设1000个规范落实“四丰富两提升”且基础工作扎实的标杆警务室,示范带动全省“四丰富两提升”提质增效,重点提升1万名社区民警辅警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带动全省社区警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推进“派出所主防”,不断完善警务机制
案件办理队、社区警务队、综合指挥室各司其职,民警辅警分工明确,有序规范开展日常工作……这是近日记者在鹿邑县公安局鸣鹿派出所的所见所闻。
“‘两队一室’警务运行模式给我们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鹿邑县公安局鸣鹿派出所所长刘鹏告诉记者,社区警务队和案件办理队一防一打,犹如派出所的两个拳头,加上社区民警80%时间下沉社区的刚性制度,极大促进了基层基础工作。
在河南省公安厅统筹指导下,河南市县两级公安机关围绕“防”字做足文章,建实社区警务队,专注降警情、控发案、保稳定;围绕“盯”字建设综合指挥室,充分发挥情报导侦导防、警情统筹管理、警务支援调度作用;围绕“快”字建强案件办理队,快破多破民生小案。
同时,河南省公安机关积极推进智慧巡防、智慧内保、智能安防单元建设,加强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智慧大脑”建设,整合升级现有视频监控、技防等资源,强化数据赋能,为派出所防范打击工作提供精准指引。
优化社区警务团队,汇聚群防群治力量
近年来,河南各地公安机关因地制宜打造各类社区警务团队2.8万余个,依托志愿服务、荣誉激励、积分奖励等制度,形成了郑州“绿城群众”、开封“桐花义警”、鹤壁“示范护企义警”等一批特色品牌。
“公安业务不是开在家门口,而是直接开到了家里头啊!”郑州比亚迪公司园区总经理叶辉激动地表示,自己在家中收到了补办的身份证,非常高兴,直呼“太方便了”。这是郑州市公安局航空港分局在比亚迪公司打造“警区+厂区”警务模式、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聚焦厂区、校区、医院、商圈、夜市等治安特点,河南各地公安机关打造了“警区+厂区”“警区+商圈”“警区+学校”等特色品牌,形成登门入群、背包住村、流动警务室等经验做法,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
■记者手记:警民合力 共创平安
“两队一室”改革,两队一防一打,一室精准制导;脚板+科技,扎根群众,双轮驱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派出所主防,有从上而下的政策支持,有现代科学的运行机制,有强有力的警务保障,有分类科学的督导考核。用钉钉子精神、下绣花功夫,对于如何做强基层派出所,河南公安机关有独特理解和扎实有效的创新举措。
2.8万个因地制宜的社区警务团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听取民声把握平安脉动,服务群众解决急难愁盼。在河南,打防触角延伸到社会治安的神经末梢,警为民,民助警,警民携手保平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看得见摸得着。”群众对警务工作可感可知可触。 (中国警察网记者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