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守护社会安宁的基石,更是丈量民生幸福的标尺。近年来,江苏省江阴市公安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健全责任体系、强化监督制约、优化服务举措,以规范执法之笔,奋力书写平安答卷。今年,该局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这也是江阴市公安局第6次获此殊荣。
创新机制立柱架梁
江阴市公安局深刻把握法治建设规律,创新构建“1234”工作体系,即“一套机制、两支队伍、三道环节、四个阵地”。这套体系的“压舱石”,在于建立“一套机制”打牢法治公安建设的“制度桩”——既压实法制工作分管领导、业务领导及法制员责任,也压实警种管理主体责任,建立从受立案到移送起诉的全流程责任链条。
他们依托“日清周盘月结”案管机制,构建所站、警种、市局三级案管体系,对警情、案件、涉案财物实现精细化、可视化闭环管理。同时,以“监督清单”为抓手,整合监督资源,聚焦执法顽疾开展不间断巡查与多层级督导,有效避免各类执法问题。
江阴市公安局将人才培养与科技赋能深度融合,开展“如果我是当事人”换位教育、法律辩论赛及“教科书式”执法培训;深度应用智慧法治“1+8”系统,自主研发“AI智能卷宗审查助手”;依托7×24小时运作的法律支援保障中心,打造“随长随警随战”后援团,形成10余项类案指导意见……
队伍是体系的活力之源。江阴市公安局着力锻造“两支队伍”:强力推进派出所法制员专职化,确保执法源头管理到位;推行挂钩法制员制度,让法制民警下沉一线解决问题,实施法制人才“育苗计划”,将法制大队打造成执法培训基地,挖掘法制尖兵,让专业力量成为法治公安的“最强大脑”。
聚焦流程精细管控
正因有了坚实的制度根基,江阴市公安局得以将监督触角延伸至执法末梢。实践中,江阴市公安局创造性构建“三道环节”监督闭环:在警情源头,由情报指挥中心建立常态复盘制度,明确高空抛物等10余类警情标准,严把“第一道关”;在侦查过程中,由业务警种开展全周期监督,依托合成作战平台强化未结案件攻坚,实施“向您通报”制度,让公平正义“看得见”;在办案出口,由法制大队依托相关平台跟踪督导,严把证据关、程序关。
监督效能的飞跃,更得益于“四个阵地”的协同发力。江阴市公安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实现刑事案件100%入区审查,打造公检法司“侦诉审监执”一体流转的刑事速裁模式,64%的轻罪案件在此高效办结;执法监督中心运用智慧系统动态巡查,对执法办案全流程、全要素巡查监督,实现执法监督事中干预、实时纠偏;升级后的接报案中心坚持“报案必接、有案必受”,对所有警情全程记录、监测预警、可回溯管理,不断健全接报案与立案监督管理机制,牵引推动受立案制度改革见行见效;智能涉案财物管理中心运用物联网技术,让涉案财物“管得好、查得清”。
法治温度可感可触
“几分钟就办理好了业务,真方便!”近日,在周庄镇山泉村公安政务便民服务点,陈先生感慨道。江阴市公安局的法治实践,既闪耀在打击犯罪的雷霆瞬间,更浸润于服务民生的细微之处。
如今在江阴,法治为民已成生动实景:智慧服务大厅、“太湖e警”综合服务点、“e路通”线上事故处理构筑起零距离服务网;打造村级公安政务点,把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规模化建成25家“经侦服务站”和专人入驻的“知识产权保护前哨”,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一站式”轻罪治理中心实现危险驾驶类案件办理提速50%;“天网”“心盾”行动为群众挽回损失上千万元;“110”与“12345”高效联动,让每件民意诉求落地有声……从家门口的便捷办事到守护“钱袋子”的反诈天网,江阴市公安局将法条转化为“热腾腾”的民生答卷。
站在新起点,江阴市公安局将继续以“走在前、作示范”的担当,不断完善“1234”工作体系,以更高水平的法治建设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