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交替通行、变道打灯、礼让行人,电动自行车骑行戴盔……守法出行、文明礼让已经成为上海市民的自觉习惯,城市交通“秩序之美”正成为申城街头的流动风景线。
今年以来,上海公安机关坚持“智慧赋能、精细管理、民生导向”理念,依法严查严处交通违法、及时动态优化交通组织、科技助力提升管理效能,有力推动城市道路通行秩序持续向好、通行效能不断提升。一季度,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亡人数、伤人数同比持续下降。第三方数据显示,上海重点区域高峰时段拥堵延时指数同比下降4.01%,高峰时段平均车速同比上升4.97%。
4月4日,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交警支队民警操控警用无人机对重点路段开展高空多维巡查,实时监测车流态势、精准识别交通违法。张明华摄
动态优化,让道路更畅通
目前,上海机动车总量超620万辆、常态出行超460万辆,近3年车辆增速是道路里程增速的13.9倍,3月份全市机动车在途量更是创下新高。
针对早高峰打浦路隧道车流拥堵问题,上海公安交警部门经过充分调研分析,对中山南一路(瑞金南路至打浦路隧道浦西出口)路段进行了综合性的改造,通过增设右转车道、调整人行横道线位置等措施,为出隧道驶向瑞金南路的车流延长了绿灯时间,提高了车道利用率。
同样变得通行“丝滑”的还有位于中心城区的华山路(延安中路至北京西路)路段,该路段早晚高峰易出现路口溢出。公安交警部门通过调整多个路口的相位相序、信号配时、相位差等,使得整个路段通行更加协调畅通,路口溢出的现象明显减少,其中北向南流量提升3%,速度提升14%,车辆行驶中停车次数降低10%。
面对车多路少的结构性矛盾,上海警方坚持精细治理,因地制宜采取信号灯调整、标志标线优化、设施改造等措施。今年以来,全市交警部门秉持“信号灯要一秒一秒调整”的理念,对774处路口的信号配时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按照“一路口一方案”要求,对52处路口的交通组织进行了综合优化调整,相关路段通行秩序焕然一新。
“现在明显感觉道路通畅了不少,上班时间缩短了10分钟以上。”家住浦东的张先生每天通过打浦路隧道前往黄浦区上班,对沿途交通状况的变化印象深刻。
依法严管,让出行更有序
2月19日,浦东南滨公路发生一起混凝土搅拌车与面包车相撞的交通事故,造成面包车驾驶员腿部受伤。浦东交警经调查,初步认定混凝土搅拌车承担该起事故主要责任。除了对肇事驾驶人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外,浦东警方还会同涉事企业注册地所属奉贤警方,以及浦东区交安办、区交通执法支队、区道运中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企业未落实安全主体责任依法作出行政处罚。
“只有建立企业、车辆、人员的全链条监管,才能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隐患。”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大型车源头管理专班负责人王琪珑介绍,去年8月以来,上海公安交警部门创新建立企业注册地、实际经营地、项目行为地、事故发生地“四地联管”机制,进一步强化大型车辆源头监管。截至目前,全市涉大型车交通事故数同比下降22.9%。
今年以来,结合“四地联管”机制,上海公安交警部门针对高风险企业动态开展排查、执法,处罚未履行安全主体责任企业147家次;约谈或处罚骑手违法或事故多发的平台企业、配送站点77家次,并推动行业、企业制定自律公约,将交通安全挂钩企业内部考评体系;针对亡人交通事故逐起开展深度反查,向市场监管部门转递涉嫌非机动车非法改装销售店铺线索17条、协调立案调查17家,非法加改装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与源头监管并行的,是路面违法查处的持续推进。
“好的秩序是依法严管出来的。”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勤务支队副支队长汪黎表示,相较于过去的违法行为整治,上海公安交警部门现在依托“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对突出交通违法及时开展小切口整治,依法严查严处“三超一疲劳”、酒驾醉驾、非机动车乱骑行、行人乱穿行等交通违法行为,大力整治市民反映强烈的“暴骑团”“飙车炸街”等现象。
智慧赋能,让执法更高效
2月28日18时许,一位老人骑自行车在南北高架近新闸路下匝道处行驶,后方车辆纷纷变道避让,险象环生。高架交警的无人机第一时间发现这个情况,指挥台立即指令附近民警赶往处置并安排无人机追随骑行老人。约半分钟后,民警驾驶摩托车到场,将误上高架的老人护送至安全路段。
无人机灵活、机动、可以俯瞰等性能为交通管理效能提升提供了新的助力。通过无人机及时发现问题,指挥台迅速反应指挥民警开展处置,畅通堵点、消除隐患,已经成为交通管理的常态。
目前,上海公安交警部门结合实际需求,持续推动路况监测、事件处置、违法查处、隐患排查、施工监管等5大类道路交通管理无人机应用。今年以来,上海交警利用无人机协助快处快撤事故、车辆抛锚等突发事件2100余起;处置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禁、路面洒落物等交通异常事件300余起。
除了无人机的运用,上海道路交通秩序与安全的双提升还得益于背后的“智慧大脑”——“易的PASS”系统。
“系统多维度的数据分析研判为解决各类交通问题提供了科技支撑。”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情指中心科长戚悦介绍,通过“易的PASS”系统,上海公安交警部门能够更直观地掌握实时道路交通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科学调配警力快速处置和管理疏导。
以拥堵节点治理为例,系统不仅会自动对常发性拥堵节点进行预警,提供路口每小时、每个方向的车流量数据,而且对路口信号配时、道路通行匹配度进行分析,给出建议改进方案,为公安交警部门科学制定优化方案提供参考。
此外,系统能够对达到报废标准、逾期未检验、疲劳驾驶等10类违法嫌疑车辆和高快速路停车、高快速路行人闯禁等13类异常事件进行自动预警,实现精准调警拦截检查和执法,提升处置效能。
短评:让交通管理有力度更有温度
作者:赵晓渊
在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城市交通压力日益增大的当下,如何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已成为一个城市广受关注的焦点。
今年以来,上海交通事故和拥堵指数双下降,这背后是上海交警创新“法治+数治”模式构建的现代化交通治理体系,也是上海公安以实际行动践行“精耕细作”的城市交通管理理念的重要体现。他们面对“车多路少”的难题,秉持“信号灯要一秒一秒调整”的严谨态度,对大量路口的信号配时和交通组织进行优化。这种精细化、差异化的治理,既盘活了有限的道路资源,又提升了通行效率,体现了上海交警“绣花式”的治理功夫。同时,“四地联管”机制、无人机应用和“易的PASS”系统等一项项创新举措的推出,既体现了科技与制度的深度融合,又兼顾了安全与效率、管理与服务,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兼顾民生,让交通管理有力度更有温度,为其他城市在破解交通治理难题、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样板。
道路交通出行环境展现一个城市的活力、文明和幸福,是城市管理的金名片。各地公安机关要推动城市道路通行秩序持续向好、通行效能不断提升,提高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文明守法出行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携手共创”的和谐氛围,共同绘就城市交通“秩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