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故里,人文集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是全市人口第一大区。面对人口大聚集、大流动可能引发的矛盾纠纷、风险隐患,厦门市公安局集美分局人口管理科科长何小萍把“第二张办公桌”搬进区综治中心,与其他政法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合署办公,通过工作流程融合、数据融通,让纠纷好调解、矛盾少发生。
锚定强基导向,深耕基层之治。近年来,厦门市公安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融入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加快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持续畅通公安机关小闭环、党政部门大联动、群防群治新机制,实现矛盾纠纷联调、治安问题联治、风险隐患联控。
以规范促闭环——四级联动化解矛盾纠纷
来到集美区综治中心公安窗口,正中张贴的“四诊工作法”格外醒目:简易矛盾纠纷“及时出诊”、高危矛盾纠纷“优先急诊”、疑难矛盾纠纷“集中会诊”、矛盾纠纷化解后“定时复诊”。
在何小萍看来,综治中心就像一家定分止争的“医院”,只不过接诊的是各种家长里短,会诊的是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大家组团开展服务,“上医治未病”,让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政法各单位和民政、卫健、妇联、总工会等12个部门合署办公,调解、仲裁、诉讼等业务窗口按照法治化“路线图”依次设置,还有法律专家、退休法官“义诊”把脉开方。
“进了中心就有专业人员引导,当事人自主点单、调解员接单,速裁法庭根据群众需求现场开庭,综合窗口兜底服务、联席会议跟进研判。”何小萍介绍,所有工作流程在管理平台上一屏总览、一键跟踪,形成“统一登记—分流交办—处置反馈—考核评价”的完整闭环。
从一地“盆景”到满城“枫”景。如今,厦门已实现市、区、镇(街)综治中心全覆盖,并延伸至“城中村”等重点社区,通过纵向贯通、四级联动,推动矛盾纠纷依法处理、多元化解、就地解决。
综治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也为日常警务工作带来“红利”。2024年,厦门市公安局累计分流非警务警情28万余起,通过与综治中心、相关主管部门的高效联动,妥善化解群众身边的矛盾纠纷。
以智能增效能——延伸主动警务预防警务
厦门市公安局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通过警务、综治“双平台”互联,汇聚多部门的数据,不断“淬炼”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平安大脑”。
在此基础上,厦门市公安局研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2483个实战模型,将人、地、物、事、组织等治安要素转化为实时感知的“数据生命体”,持续延伸主动警务、预防警务的智慧感知触角。
数据从“多起来”到“活起来”,从物理汇聚到化学反应,还需要一轮“淬火加钢”。厦门市公安局将靶心紧紧锚定基层基础工作数字化转型——围绕基础信息采录、反诈宣防劝阻等123项基础业务,梳理形成54类任务标准件,逐项明确规定动作、职责边界和流程节点,以信息化持续升级赋能手段、重塑警务流程。
“任务标准件看似‘指令’,又不光是‘指令’。”厦门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处处长陈源在介绍,最大的改变就在于“下任务必须给支撑”,每一项标准件都嵌套了赋能信息,不仅让每一名民警接到指令就知道要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还有效解决了任务多头下达、基层重复劳动等问题。
春节前夕,集美区综治中心受理了一起离婚后探视权纠纷。灌口镇居民苏某情绪激动,扬言要报复前妻及其家属。集美分局经过研判发现,苏某已购买相关作案工具。集美分局立即向灌口派出所推送任务标准件。当晚,民警就根据指令找到苏某,并会同妇联、卫健、街道等部门合力劝导、开展心理辅导,纳入常态闭环管理。
“事前有数据平台的研判预警,事中有任务标准件的精准指引,事后还有全社会各部门的闭环管理,防得更早、打得更准,从根源上消除风险隐患。”灌口派出所副所长林志兴说。
以共治聚合力——让共治“升温”让服务“提质”
“民警同志,我发现了一个可疑密码箱!”2月11日,网约车司机林师傅一个电话打到思明分局何厝派出所。何厝派出所快速反应,拦截装在密码箱里的4根金条和金豆。
原来,密码箱的主人是李女士。今年年初,李女士在网上看到一个投资平台,称可“日返利4%”。在嫌疑人不断洗脑下,李女士“投资”5万元购买黄金,并准备用网约车转运到外地进行“线下充值”。当民警找到李女士时,她正准备取出93万元存款继续“充值”,幸好被民警及时制止。
在厦门,像这样警民携手、平安共治的例子还有很多。厦门市公安局牵头在每个社区组建由1名社区民警、3名辅警和若干名群防群治力量组成的“1+3+N”社区警务团队,配套建立“警网融合”“警保联动”等机制,依托“厦门百姓”App等“互联网+群防群治”平台,高效调度义务交警、房东协会、救援联盟等一大批群防群治队伍。2024年以来,厦门市公安局累计发动群防群治力量97.9万人次,完成各类任务100.5万件。
同时,厦门市公安局探索将“e政务”等指尖办事平台前移至综治中心、社区便利店等人员密集场所,持续加强“15分钟便民服务圈”建设,让共治“升温”,让服务“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