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问题,我就在警务室,转户口现场教您办。”“煤气灶有安全问题,稍等帮您联系。”“有困难给我打电话,我都在……”12月19日上午9时,在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挹江门街道萨家湾21号的社区警务室,社区民警陈从平早早就忙碌了起来。
这是南京市公安局实施社区民警勤务机制改革后,社区民警日常工作的缩影。陈从平所在的警务室紧邻众多居民区,一旦有警情,他能更快到达现场。“现在除了所里开会,其余的时间我都‘泡’在社区里,一边了解社区情况,一边帮助群众解决难题。”对勤务机制改革带来的变化,陈从平体会颇深。
以前,南京市公安局在各派出所实行“大轮班”勤务机制,即所里把民警分成4个班,每个班的民警在对应班次内负责接处警。由于社区民警需要负责接处警,因此没有太多时间沉在社区。勤务机制改革以后,社区民警有更多时间扎根社区,可以更充分地与居民交流。陈从平也从大家口中的“陈警官”慢慢变为“小陈”,社区群众把他真正当成百姓的“贴心人”。
今年8月以来,南京市公安局主动作为、先行先试,让社区民警退出“大轮班”勤务,进一步压实社区民警在社区的时间和责任,确保社区民警80%以上工作时间在社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全面推广社区民警勤务机制改革以来,南京全市警情总量同比下降20.5%,案件数同比下降13.8%,改革成效初步显现。
从“下社区”到“在社区”
成为居民贴心人
今年8月以来,南京市公安局在先期12家属地分局试点的基础上,开展社区民警勤务机制改革。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队支队长陆俊斌介绍,推动社区民警勤务机制改革,是继专业化打击、站所队职责划分等系列改革后的又一项重要改革,是南京市公安局深化现代警务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改革后,全市所有社区民警不再参与派出所日常值班。“社区民警有更多的时间扎根社区、了解民情,真正从源头上降警情、控风险、除隐患。”陆俊斌介绍。
今年6月,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14个派出所率先试点改革,其中,挹江门派出所优化机动模式,将辖区划为17个警务责任区,实行“一区一警”。挹江门派出所所长周耀介绍,改革启动以来,社区民警责任明确,警情处理质量得到提升。周耀表示:“每个社区民警负责一个片区,保证了疑难警情有专人盯办、一管到底,能有效解决矛盾。”目前,南京全市12家属地分局的143个派出所均已按照要求推进改革有序落地,人员、物资、制度等配套政策也同步落实。
从“民警调”到“团队调”
有效化解疑难警情
南京市公安局将社区民警勤务机制改革作为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性、系统性工程,始终坚持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精准发力,确保有序推进、取得实效。
南京市公安局始终坚持联动共治的理念,打造以社区民警为主导,以协管员、辅警、网格员等为骨干,以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为补充的社区警务团队,持续提升社区警务整体合力。目前,南京公安机关已在全市建成社区警务团队1400余个,团队成员达8.9万余人,为社区警务工作注入强大动能。
“改革后,最明显的对比就是社区民警有充足的时间了解社区,对于社情民意的掌握比以前更加及时和精准。”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队五大队大队长卢子奇说。
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挹江门派出所回龙桥社区第一责任区社区民警朱文东表示,自改革实施以来,社区民警在社区警务团队的帮助下,警情处置更加系统和专业。为了将群众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朱文东还制作了警民联系卡,在联系卡上注明了他的联系电话和工作地点,每次入户走访群众,他都会向住户发放联系卡。“辖区居民一旦有求助,可以第一时间联系我,这样更加方便快捷。”朱文东说。
从“大走访”到“精准干”
不断赋能基层治理
为了持续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南京市公安局各个派出所按照“两队互为协同、一室支撑两队”的运行机制,由值班所领导每日坐镇综合指挥室直接调度,统筹抓好指令交办、警情下派、闭环盯办等工作,实时分析研判辖区治安动态,通过强化跟踪督办,做到警情日清日结。
南京市公安局建邺分局滨江派出所金典社区民警张华表示,随着改革的推进,综合指挥室的功能进一步升级。“指挥室就像导航卫星一样,让社区民警开展工作更加精准。”张华说。
据介绍,滨江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按照信息的轻重缓急,向社区民警下发四色清单。民警按照清单事项,可以更高效地开展工作。“以前摸排情况,只能靠一双腿跑出来。现在指挥室可以告知我哪里有新的流动人员,方便民警更准确地采集信息,减轻民警负担。”张华说,如果有一些突发类警情,指挥室也会及时调配民警处理,更好地维护辖区治安稳定。
南京市公安局持续优化“协同警务”,围绕警情处置、案件办理等方面工作,进一步拓展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作战场景,对基层发起的各类请求事项,在最短时间内调集最全手段、最强资源进行支援,真正实现“一警牵动全局、全局支撑一警”。自今年8月以来,“协同警务”机制已累计处置各类请求事项13万余条,让基层能够“放心干、大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