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新闻
舆情监测平台  >  舆情研究  > 正文

学会用舆情视角看网络热词

2021年10月29日 11:23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人民网 ·   |  2021-10-29 11:23

  语言与社会共变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变数,社会是另一个变数。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变化,这就是共变。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自2012年起,在“汉语盘点”中增加了“十大网络用语”调查,当时,有媒体评论认为,越来越多源于网络的词语进入专家视野、官方榜单,这意味着,主流媒体话语的平民化,以及话语权力走向平等与对称。

  从“你幸福吗”“中国大妈”到“吃瓜群众”“云监工”等,网络热词不仅涉及公众利益,且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徐新建认为,舆情以语词为根,在媒介间传布,关乎国计民生。

  网络热词是语言变化的一个典型体现,尤其在网民规模已达10.11亿的今天,这些传播于互联网络中的词汇不仅是对社会生活中新事物新状况的描述,更是集中体现了民众在心理、观念上所发生的变化,以及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也意味着,对网络热词的认知不应只局限于看热闹,而应把握其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

  一是,热词记录了什么。大多数情况下,网络热词并不由其使用频率决定,更非一个独立的完整词语,而是人们根据热点事件的特点所进行的总结,或者说,是对客观事件的描述。例如,“逗鹅冤”,来源于腾讯与老干妈之间的协议纠纷。由于腾讯在其中扮演的是“他们骗了我,没给钱,还笑我”的受害者形象,同网民眼中的“南山必胜客”大相径庭,从而有人将“窦娥冤”的典故引用到此事中,通过替换文字来达到双关的效果。

  二是,热词反映了什么网络文化。语言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心理,其主要体现在,一些一般词汇可以上升为基本词汇,从而在民族语言体系中被固定下来,甚至于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但相对于被规范化的词语,灵活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词汇显然更占据多数,这其中既包含外来语,也包含汉语拼音缩略语,例如,“kswl”(磕“死”我了)“zqsg”(真情实感)。就汉语拼音缩略语来说,有学者认为,过于简单的缩略方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交流上的困难,且污染了语言环境。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语码的转换一定程度上彰显身份的构建,目标词语的使用与否代表着对群体身份的接近与远离。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同类型词汇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不同圈层的文化特性。

  三是,热词映射了什么样的心理诉求。“剁手党”“车厘子自由”“打工人”“内卷”“积极废人”等网络词语,被学者归结为贩卖焦虑类的词语。从词语诞生的角度而言,有学者认为,其作为一种明显带有网络亚文化特质的词语,暗含着一些消极反抗的心理倾向,人们通过自嘲的方式,渲染对社会现实的焦虑感和无力感。但从语言使用的角度而言,通过大量、重复性地使用这类词语,反而是对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的一种心理补偿,也就是说,通过语言表达反而可以缓解人们的内心焦虑。这种心理补偿行为折射出的,是现实社会民生存在的短板与痛点,是一种相比之投诉、建议等政务诉求更为隐晦的普通人对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向往。

  近年来,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逐渐泛化,“泛娱乐化”成为舆论场中专家学者讨论的焦点。有学者认为,在“泛娱乐化”思潮下,人们以更浅层化、碎片化的方式传递资讯,用娱乐来消解政治、经济、教育等严肃的社会现实问题。而部分网络热词就是“泛娱乐化”背景下的产物,例如,曾引起广泛热议的基金“饭圈化”话题所带来的“ikun永相随”“韭零后”等词语就是此类见证。

  在诸多有关网络热词的学术研讨中,帮助年轻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加强网络热词的人文关怀等思考,对舆情工作的启发显然还不够深入。仅以“韭零后”来说,在反思如何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之前,更应该思考对基金等相关金融话题的风险宣传是否规范、对金融诈骗的风险提示是否到位、对基金投资业的监管是否完善等问题。

  这也意味着,网络热词之于舆情工作更大的作用在于,可以在“城门失火”之前,将还没被殃及的“池鱼”救上岸,为社会治理、网络空间治理风险的前瞻与评估提供更多的路径与选择。



触屏版 | PC版

© 中国警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