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新闻
舆情监测平台  >  舆情解码  > 正文

“舆情地雷”四步排除法

2018年03月19日 11:17     来源: 微信公众号网络舆情    作者: 颜陈   
微信公众号网络舆情 · 颜陈  |  2018-03-19 11:17

  防范舆情风险是社会综合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了解网络舆情的成因,及时研判预警,排除“舆情地雷”,不仅是做好舆情工作的基础,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从方法论的视角略作梳理,供大家参考。

  第一步:望

  ——哪些地方会“踩雷”?

  舆论的本质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态度和情感反映,与网民的社会地位和利益结构密切相关。根据网络舆情酝酿、萌芽、孕育、爆发、消失的动态变化规律,完全可以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所谓“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效果在好”。从舆情工作的实践来看,关系到全局和整体,涉及人员多、范围广、影响大、关注度高的决策项目、重大活动、重大规划、重大采购、重大改革措施、重大人事公开选拔调整和重大工程建设等,往往是舆情风险点比较集中的地方。

  工作重点

  从预警和应对角度感知舆情的发生与发展脉络,可以最大限度将负面影响降低或消除,对于争取时间、争取空间、争取主动引导舆情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步:闻

  ——如何评估“舆情地雷”风险?

  我们通过对舆情、舆论、民意三大基本概念进行辨析可以发现,民意未必是舆论,舆论未必是舆情。但是,舆情肯定是舆论的体现,舆论也是万千民意的若干呈现。故此,网络舆情可以界定为经过网络表达与传播的各种不同态度、情绪与意见交错的总和。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通过打好“提前量”来评估“舆情地雷”的风险,其主要维度是围绕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展开。具体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书面征求意见、座谈会、听证会、问卷调查、走访、通过公众媒体或其他网络等一种或多种形式,广泛了解群众对“风险标的物”的意见建议,分析舆论环境,判断重大决策的实施是否会引起群众的关注、获得群众认可。

  工作重点

  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环节,技术层面已经不存在问题。但从根本上讲,要警惕“技术万能”的自我安慰,着重从制度建设上解决现实问题,通过理顺舆情预警机制,敏锐捕捉一些带有倾向性或群体性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步:问 

  ——如何确定“排雷”预案?

  网络舆情因传播渠道多、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隐秘性强、控制难度大等特点,极易滋生网络暴力、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群体的盲从与冲动,影响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故此,制定应对预案必须紧扣网络舆情的特点,把握舆情导向,按敏感程度和烈度大小,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处置工作预案,抓住网络舆情指向,充分运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工具,形成上下一致、部门协调的联动机制。在综合排查结果和各方意见后,最终形成舆情风险评估报告,对重大“风险点”提出可实施、可部分实施、暂缓实施或不予实施的意见。

  工作重点

  在目前突发的舆情事件中,往往是当舆情由初期转入高潮阶段以后,相关部门才开始应对。要想从容应对网络舆情,必须前置舆情预防关口,形成应对预案,针对各种类型的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

  第四步:切 

  ——如何妥处“舆情地雷”隐患?

  对各级社会管理者而言,预防远比处置面对的风险小,投入的综合成本更低,防患于未然是一种应对舆情的积极态度和理性选择。在发现“舆情地雷”的基础上,可根据政策、方针、措施、办法的实施难度及舆情风险烈度,采取“谨慎稳妥、规范有序”的策略予以妥处。对风险较小、经采取相关措施可以化解风险的,可实施;对群众和相关利益方有异议的,有一定风险且一时难以化解的,可提出暂缓实施或部分实施的建议,待条件成熟后再予以全面实施;对矛盾隐患集中、风险大的,短期内不予实施或调整后再实施。

  工作重点

  各级部门如果没有形成对网络情况的收集制度和意识,也没有合理的前瞻性分析汇总,相关工作势必陷入被动。排查“舆情地雷”并非遇事躲着走,而是在预判舆情信息变化的基本特征基础上,分析其态势、预测其走向,及时预警并提出引导处置舆情的对策建议,更好地落实各项工作。



触屏版 | PC版

© 中国警察网